鄧雲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二是讀好《四書》,才能作好八股文;作好八股文,才能考試得中;考試得中,才能改變社會地位,才能參加更高階的考試,才能作官。這樣就所有讀書人,都讀《四書》,都讀&ldo;五經&rdo;,國家鼓勵這樣做,社會上以此為榮,而且一延續就是幾百年。用現在的革命話說:即儒家思想、孔、孟言論不但武裝了每個進士、舉人,而且武裝了每個讀書人,武裝了整個社會。而且更符合社會自然規律,更符合人們生活實際,感情實際。所以它的確在五百年中發揮過作用,形成了深遠的政治影響。反之,如果五百年中,不把《四書》抬到這樣高度,作為法定考試命題範圍,人們就不會這樣去讀它,社會上就不會這樣熟悉它,其影響自然相對要小多了。其所以如此的兩個原因,就聯絡著這三個方面:即國家法定以《四書》命題;《四書》中孔、孟言論的符合社會實際需要;社會群眾由於科舉考試大利所在的強烈吸引,都去讀《四書》,造成其極大普遍性。
第二種作用是在文化教育方面。先說文化方面。中國文肇自遠古先民,成熟燦爛於周朝春秋時代,思想活躍,文化發達,一批偉大的典籍,從無到有,勃然出現,奠定了中國文化的基礎,栽下了足以生長千秋萬代的文化大樹,枝繁葉茂,一直生長到現在,仍有強健活潑的生命力。而掌握這份文化遺產,使之不斷延續下去,發揚光大,在中國傳統作法上,有一根本性的原則,即從根本基礎上掌握起,有所謂&ldo;書不讀秦漢以下&rdo;的說法,即在各個歷史時期,不管那代,都讀中國文化史上從無到有的那批原始典籍,即&ldo;五經&rdo;《論語》、《孟子》等書。漢代的人不讀司馬遷的《史記》、司馬相如的賦,也必先讀《詩經》、《禮記》、《論語》、《孟子》等等,唐代的人同樣如此,也不讀韓愈、柳宗元的文章,李白、杜甫的詩,也是先讀先秦經典,孔孟的書籍。所謂&ldo;孔子聖之時者也&rdo;,這樣就使得先秦典籍、孔、孟言論,同各個歷史時期中活躍著的人,密切地聯絡在一起,其言論思想、觀點、見解,都活躍在各個歷史時期活人的思想活動中,這樣縮短了古今的距離,使相隔一兩千年的文化,形成一個整體,是一株枝繁葉茂,越長越蔥鬱的喬木。尤其明、清五百年中,制義取士,又以朱熹所編《四書集註》為惟一制義八股出題範圍,這樣使孔子、孟子真是家喻戶曉,似乎永遠生活在這些人中間。這對文化普及、延續起到重要作用。
再有中國歷史悠久,各代典籍眾多,四庫所收,各種書籍,成千上萬,汗牛充棟,如不從根本經典著作入手,又如何能學會讀書,選擇書種,繼承文化。以&ldo;五經&rdo;、《四書》作為根本,讀熟之後,讀《文選》、讀《史》、《漢》、讀李杜、讀蘇辛,以及老、莊、騷、賦,文字、訓詁,無往而不利。如果相反,則就無法完整系統地掌握中國傳統文化。試看清代大學者,不管史學家、漢學家、金石家、訓詁家、音韻家、詩人、詞人等等,都是《四書》五經先秦經典、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上發展而成的。因而可見長期的&ldo;傳經&rdo;教育,以《四書》、&ldo;五經&rdo;為根本基礎的文化傳授,對中國文化的延續和發展,是起過絕對保證作用的。說到這裡,就聯絡到教育作用了。
古今中外,各個歷史時代,其統治集團,不管是皇帝也好,總統也好,主席也好,都得要用受過教育、有能力、有學識的人,越是文明發達的時代、國家,需要的越多。雖然&ldo;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rdo;的話,曾經被批判的狗血噴頭,但遺憾的是改變不了客觀的事實。惟其如此,所以中國從孔子開始,以及後來各代,都極為重視教育,都重視人材培養。清代繼承明代制度,仍以八股文進行科舉考試。也可以說是延續了明代的八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