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雲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ldo;奏議&rdo;是明、清公文的最高檔次,是寫給皇帝看的公文。為此想到殿試對策。會試禮部發榜,考中的人再參加殿試,分一、二、三甲名次。會試在北京貢院,考三場,但最重要的是首場三篇八股文。初擬取中的人,才調閱二三場&ldo;五經&rdo;及&ldo;策問&rdo;卷。殿試則只考一天。考策問、試卷是&ldo;大卷&rdo;。照例不再作八股文。殿試策問體例按照題目開首照例是&ldo;臣對臣聞&rdo;如何如何,這就是所謂的&ldo;金殿對策&rdo;。從明代以來,科舉考試金殿對策照例是用四六駢文,從不用八股文形式金殿對策。據《四勿齋隨筆》記載,清初即改變了這一形式。文雲:
&ldo;順治六年己丑科上始臨軒親策,制曰:從古帝王,以天下為一家,滿漢曾無異說,而遠邇百姓,猶未同風,豈滿人尚質,漢人尚文,習俗或不同歟?抑語言未通,意見偶殊,畛域尚未化歟?今欲聯滿、漢為一體,使之同心合力,歡然無間,何道而可?要言可行?不用四六,將親覽焉!
劉子壯對曰:
臣聞人君致仕,在力行不在多言;人臣進言,與其文,毋寧其質。夫帝王以天下為一家,則滿、漢皆一家也。然朝廷雖無異視,而百姓不能不異也。即滿人漢人亦不能不相異也。百姓之所以異視者何也?邊防之外,愚懦之民,見一滿人則先驚之矣。又有挾之為重者以相恐,其實滿人之與漢人,未嘗不相愛也。處事未嘗不明,守法未嘗不堅,居身未嘗不廉也。而小民預有畏怯之意,雖其極有理之事,嘗恐不能自直於前,則其勢不能以卒合。而又時當革命之初,民重其生,是以雖有相愛之誠了而不敢相信,雖無相陵之意,而先以自怯,此百姓所以為異也。
滿漢之不能不相異者,何也?滿人有開創之功,其權不得不重,滿人有勤勞之績,其勢不得不隆。漢人雖處尊貴之位,其方固不敢相抗,其志固不能必行也。其中自專者,未免輕漢人之為善狡,為朋交。其中自疑者,未免懼滿人之多強,之多勢,是以有懷而不能相喻,有才而不能自盡也。此滿漢之相為異也。
抑臣所祈者,願復古日御便殿之制,令大臣如唐虞君臣之論道,取章奏面相議訂,諫官仍得於仗下封駮,則上下情通,滿漢道合,中外權均,宰相不僅以奉行為職,卿貳不僅以署紙為能,則中心隱微,皆可告語,而海荒萬裡,如在目前,此古和衷之美也。又何遠近百姓之風不可同歟?&rdo;
原文較長,引在此處,刪去中間&ldo;滿人尚質,以文輔之;漢人尚文,以質輔之&rdo;兩大段,約六百字。此文的作者劉子壯,字克猶,湖北黃岡人,順治己丑狀元。著有《屺思堂集》。這是一篇不用&ldo;四六&rdo;,改用八股文筆法文體寫的對策,政治傾向很明顯,實用意義很及時。是一篇用八股文體給皇上寫的很好的奏議。其較四六駢文為好的地方有二:一是不用典故,就事實現象清楚地分析比較。無四六駢文華而不實之弊,有分析事物,實事求是,明白如話之功。二是按照八股文的邏輯推理思維、滿、漢、異與不異、尚質與尚文,信與不信等兩兩對比,種種實際情況、種種改變的辦法,都用相當明確的言語對照論證之,十分有力,十分清楚。就其實用意義講,用八股文體的手法寫奏議,較之四六駢文,效果好的多。值得注意的,就是這種事理思維及語言表現的手法;如一上來&ldo;人君致仕,在力行不在多言;人臣進言,與其文毋寧其質&rdo;,人君、人臣、致仕(即用人)、進言、力行、多言、文、質,上下文,本句內,都是作反正的思維,其語言表現自然是極為周密的了。這種八股式的思維,十分準確而周密,是長期鍛鍊所致。值得很好注意,分析明清歷史人物時,應想到這點。所以章太炎氏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