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頁 (第1/2頁)
俞天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沒有石油,就打不了現代戰爭。最早看到石油的戰略意義的可能是英國的邱吉爾了。在他1911年當上大英帝國海軍大臣,立即下令把所有軍艦從燒煤改到燒油。從1912年到1914年花了三年時間,正好趕上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次大戰時英國的艦隊比燒煤的德國艦隊活動半徑要大,速度要快,燃料補充時間要短的多。本來英國就是海上強國,再加上先進的軍艦動力,打個基本上是大陸國家的德國就像玩似的。
德國因為石油而輸掉了戰爭,又因為輸掉戰爭而丟掉了石油。一次大戰前德國已經到手了的伊拉克石油權益不得不轉讓給法國,成為了&ldo;沒有石油&rdo;的國家。1093年納粹上臺以後在解決戰爭機器的動力問題時只能採取開發液化煤炭生產&ldo;合成石油&rdo;。
希特勒就對化學家們說過:&ldo;現在離開石油的經濟是不能想像的,對於要求獨立的德意志來說,付出什麼代價也要把液化煤炭計劃進行下去&rdo;。
1939年9月德國開始進攻波蘭的時候,德國的合成石油生產能力已經達到日產7萬2千桶,佔到了全德國石油供給量的46。
二次大戰剛剛開始的時候,德軍的攻勢如電閃雷鳴一般,可以說十分華麗。但是進攻英國的計劃受挫,使得僅僅依靠超出經濟核算的合成石油來維持戰爭機器的運轉十分困難,這也是希特勒揮師向東進攻蘇聯的原因之一。他看上了蘇聯高加索地區的巴庫油田,那是從1870年就開始開發的,當時是世界頂級的大油田。
德國1941年6月開始進攻蘇聯,42年8月到達了石油地帶的最西端,但是最後也沒有能到達巴庫。
有人評論說:&ldo;和俄羅斯作戰需要大量的石油,但是德軍的進攻超出了補給的能力,已經不能維持靠神速的進擊而帶來的戰略優勢。結果是很諷刺的:進攻高加索是為了石油,但是因為石油的不足而失敗&rdo;。
那麼日本呢?日本當時(1939年)每年石油的使用量是495萬噸,當時日本也產一點石油,不到40萬噸。剩下來的90以上依靠進口,而且幾乎全部仰仗於美國,這也就是當時日本政府和軍部一直不敢對華正式宣戰,不把中日戰爭稱為&ldo;戰爭&rdo;而稱為&ldo;支那事變&rdo;的奧妙之所在。為了扭轉這種靠山姆大叔喝油的局面,日本在1937年制定了一個《人造石油7年計劃》,又在1940年12月搞了一個《第二次人造石油製造振興計劃》,想學德國人使用合成石油。
人造石油主要是三種方法,一種是在高溫高壓下對煤炭直接加氫的&ldo;直接液化法&rdo;,另一種是用一氧化碳和氫反應的&ldo;化合法&rdo;,也叫&ldo;菲舍爾法&rdo;,還有一種就是對煤炭進行乾餾以後提煉的&ldo;常溫乾餾&rdo;法。日本海軍從1907年開始,在中國東北的&ldo;滿鐵&rdo;一直在進行這方面的研究。但是受到經濟性的限制,無法。雖然提出的計劃是到1945年達到年產量400萬噸,實際上產量最高的是1943年,多少?只有20萬噸。
但是,到了1940年,這些苦惱著的皇軍參謀好像看到了天照大神在對他們微笑了。40年5月,希特勒佔領了荷蘭,六月份佔領了法國。這樣一來,荷蘭和法國在亞洲的殖民地似乎成了成了沒主人的東西了,誰先出手就是誰的了。
特別是荷屬東印度,即所謂&ldo;蘭印&rdo;。用一句日語來形容這些皇軍參謀就是&ldo;恨不能從喉嚨裡伸出手來&rdo;。
荷屬東印度有一處瓦倫班油田,當時是亞洲最大的油田,年產石油470萬噸。只要有了這塊油田就夠日本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