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夏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本原因。北境之事雖來得突然,畢竟矛頭指向並非南唐,故此他存在著僥倖心理。
夏承端生性本就溫和,這次夏高帝的急症來得匆忙,教他毫無準備。不做就不錯,他思來想去都想著不如拖延一段時日,等到夏高帝身體好些自有定奪。
只是他並沒有想到的一點,在於這次的對手既不是歷經數百年的大梁朝廷,也不是做事有規有矩,絲毫不做無用之事的北涼。
這次睿王卻放下與大梁之間的意氣之爭,主動提議南唐參與其中,與其他兩國共同設立聯軍,形成足以抵抗北境部落的戰線,只因就連他都敏銳地嗅出其中不同尋常的味道。
北境之事,若是沒有妥善處理,就會演變成由野蠻支配文明的極端變故。到時候不能保全的,可不單單是大梁與南唐的部分疆土,甚至是對於整個中原前所未有的猛烈衝擊。
也是正因此,睿王罕見地與自己並不喜歡的侄子楚王夏澤達成了難得的默契,勢必說服夏承端認清現狀,當機立斷。
除了藉由燕雲殊之口,事無鉅細地複述孫府那些殺手的滅絕人性之外,夏澤也託沈亦清寫明瞭極樂樓裡所見所聞,以及這些北境人幕後組織的可怕。他清楚自己這個皇兄的脾性,知道他並非生性軟弱又或是罔顧民眾性命安危之人。只要有確鑿的證據幫助他看清楚眼前南唐有進無退的形勢,其餘的,夏承端也自有分數。
與此同時,燕雲殊早就料到這次回到京都,恐怕梁成帝就連六萬兵馬都未必會盡數批准。以大梁那幫軍機閣老一貫的處事方式,甚至可能會愚昧固執地覺得這是藉機損耗北涼實力的大好時機。
依照沈亦清先前的推斷,萬安至少有四萬兵馬。可是沈亦清終究有些拿不準,同時私下裡給燕雲殊說出了她的擔憂,如果北境人真的都是他們所見過的那樣麻木不仁,難保不會在飲食起居上也有異於常人。
人的極限是忍耐七日的飢餓,若是在此基礎之上,恐怕萬安可能會容納近三十萬北境人。她非常希望自己的判斷是錯誤的,畢竟滿打滿算,三日之內北涼和大梁加起來也只有十二萬人。
何況,沒人知道在看不見的地方究竟藏了多少北境人。宋致曾和沈亦清提過,他根據過往北境部落的史料記載,統計過至少能有三百萬的人口。假使北境蓄意部署,並且早在幾年前就計劃這件事情,依照三分之一的數字,則是一百萬人。而這個數字,還是在十年之前,也只算上了相對開化的幾個部落,同時沒有算上人口的繁衍與部落的擴張。
保守估計,恐怕集聚北境十分之五六的兵力,就能達到七十萬人。
大敵當前,所有的軍力調配都有計數,牽一髮而動全身。
倘若真的像燕雲殊猜測的那樣,那麼除非南唐願意出兵,否則這將是必敗之仗。縱使每一個士兵都能以一當十,戰至最後一刻,人力終有盡時。他們親眼所見孫家的屍山堆積成怎樣觸目驚心的場面,真要在萬安城中爆發類似的巷戰,那麼就算不是將人的最後一分氣力榨乾,都可以憑藉數不清的屍體活生生將對手活埋。
眼下南唐參與與否,不僅直接決定了戰事下一步的走向,同時關乎中原局勢。可這些,卻都是北涼一定不能知道的內情。
畢竟依照蕭唸的秉性,他一定不會做出任何對自己不利的決定。原本他之所以這麼做,全因這是一樁划算的交易。既能夠與大梁合力拒北境於關外,穩固北涼的實力,同時承接梁成帝所允諾的幽雲十二州附屬三座城池,還能讓燕雲易“心甘情願”地為他效力。
倘若戰局有變,全部的重擔都壓在北涼身上,蕭念一定會想都不想地將大梁拱手獻出。甚至這對於他而言,都未必是件壞事。
到了這樣危難的時刻,大多數不明白其中隱情的人,是不會有任何相同體會的。他們依舊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