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全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伊卜拉欣&iddot;邢納西
奈米克&iddot;凱末爾
伊卜拉欣&iddot;邢納西被穆斯塔法&iddot;雷什德帕夏派到巴黎學習,他在法國參加1848年革命並將共和國國旗掛到先賢祠。1856年奧斯曼帝國詔書頒布時,他已回國,針對此事致信雷什德帕夏:&ldo;生命、財產和榮譽,是我們心中的燭光,你的公正是明燈,引導我們脫離了強烈的壓迫。你使得我們獲得自由,我們這些暴政下的奴隸,我們用自己的無知像鎖鏈一樣束縛了自己。你的法律是使奴隸得到解放的一種舉動,你的法律告訴蘇丹他是有限度的。&rdo;1859年,邢納西將百餘首法國詩歌譯成奧斯曼文,而且將法文和奧斯曼文各11頁對照列出,其中包括17‐19世紀拉辛(1636‐1699年)、拉&iddot;封丹(1621‐1695年)、弗朗索瓦&iddot;費奈隆(1651‐1715年)和阿爾封斯&iddot;德&iddot;拉馬丁(1790‐1869年)等法國文豪的詩作。1862年,邢納西創辦《輿論解說報》(tasvir-i efkar,1925年被凱末爾政權查封)。
齊亞&iddot;高卡爾普同樣精通法語,同樣受到雷什德帕夏的寵信。他於1867‐1872年逃往歐洲,其間多次撰文抨擊土耳其的內政,以《夢》最為著名。《夢》描繪了這樣一幅場景:齊亞躺在英國倫敦一座公園的條凳上入睡,夢到自己同蘇丹阿卜杜勒&iddot;阿齊茲一世辯論。蘇丹反對設立國民大會,認為這種機構會削弱自己的權力,並且使這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帝國分崩離析,離心離德。齊亞反駁說,歐洲多國已建立立憲君主制,這是一種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因此奧斯曼帝國也應順應這一潮流。他曾將法國思想家盧梭與戲劇家莫里哀的作品譯成奧斯曼文。
奈米克&iddot;凱末爾精通法語,擅長創作詩歌、小說和戲劇。他曾與邢納西合作,在1862年開辦《輿論解說報》,並在1864年邢納西出逃後繼任該報主筆,特別關注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1867年,他與齊亞&iddot;高卡爾普一起逃往歐洲。1871年首相阿里帕夏死後他才得以回國,並於1873年創作劇本《祖國與西利斯特里亞》。該劇歌頌1854年奧斯曼人在西利斯特里亞要塞組織的抵抗俄羅斯人入侵的保衛戰,激發奧斯曼人的愛國熱忱,以致威脅蘇丹的統治。因此,政府在該劇第二次演出後勒令禁演,並將奈米克&iddot;凱末爾流放到賽普勒斯島。1876年蘇丹阿卜杜勒&iddot;阿齊茲一世死後,他獲準回到伊斯坦堡,不久激怒哈米德二世,再度流亡,被迫來到開俄斯島上,擔任有名無實的所謂&ldo;總督&rdo;。他主張尊奉伊斯蘭教的基本信仰,提倡個體的思想自由,鼓勵學習歐洲特別是英國的政治制度、教育制度和思想文化,由此建立現代民族國家。
19世紀末20世紀初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統治末期,政府在思想文化領域維持高壓態勢,強制進行文學檢查,嚴厲打擊具有民族主義和憲政主義傾向的作品,奧斯曼帝國的文學家處境困難,只能創作憂鬱感傷的頹廢作品。1896‐1901年,一些作家以《知識寶庫》雜誌為陣地,形成一個文學團體,被稱作&ldo;知識寶庫派&rdo;,主張&ldo;就藝術而論藝術&rdo;,閉門創作,莫談國事,代表人物有詩人傑納普&iddot;謝哈貝丁(1870‐1934年)和小說家哈立德&iddot;齊亞&iddot;烏瑟克雷吉勒(1866‐1945年),後者的代表作是長篇小說《藍與黑》和《被禁止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