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之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此時在外交場上奧地利帝國可謂是風光無限,在歐洲大陸上政治影響力甚至都超過了英國。
畢竟那看似強大的英國似乎拿奧地利帝國並沒有什麼辦法,用一個外行人聽著都十分蹩腳的藉口將英國海軍拒之門外。
這在普通人看來就是奧地利帝國強大的證明,這種觀點也在深深地影響著那些小國。
英國方面倒是想過反制措施,海軍大臣弗朗西斯·貝林的想法是從外面封鎖地中海,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然而現實是奧地利帝國的海軍呆在地中海里壓根不出來,而且英國方面也沒有一個合理的藉口,面對近在咫尺且全副武裝的奧地利帝國海軍根本沒有一個將軍願意去冒險。
軍人都不願意冒險,政客就更不可能同意了。
英國此時的行動之所以舉步維艱就是敵人太多,盟友太少,這與歷史上英國的處境剛好相反,英國人拉不來強力盟友,也拆不散敵對同盟。
曾經英國在削弱奧地利帝國影響力之時,後者不但不敢反抗甚至還全力配合。
在英國派兵前往克里米亞之前的那一刻俄國還當英國是自己忠實的盟友。
哪怕尼古拉一世和外交大臣捏謝爾洛夫明知道英國大使雷德克利夫勳爵慫恿奧斯曼蘇丹拒絕俄國的要求,甚至還向其承諾英國會像以往一樣支援奧斯曼帝國,他們依然覺得英國人會站在自己這一邊。
如果是過去,英國對付奧地利帝國簡直不要太簡單,隨便拉上俄、普、法、撒四國,自己甚至都不用派一兵一卒就能把奧地利打個半死。
也許連戰爭都不需要,英國就能輕鬆完成自己的戰略目的。
對付俄國人也是一樣的邏輯
但此時卻完全不同,奧地利帝國牢牢佔據著中歐,俄國人則是痴迷於暴打奧斯曼。
同時對付俄國和奧地利,甚至是整個神聖同盟是不可能的,英國的政客們並不傻,無法讓其內鬥,也找不到馬前卒的情況下,約翰·羅素內閣能想到的最好的辦法就是:
避免與兩國同時交戰。
相對來說奧地利帝國的威脅性並不大,至少對於英國的勢力範圍沒什麼威脅,雙方在貿易上摩擦也不多。
奧地利帝國雖然佔據了不少殖民地,但與英國的主要殖民地卻是交叉開了,在遠東和印度並沒有什麼競爭。
或者說奧地利帝國有意地迴避了和英國的競爭,這樣對後者來說雖然不能吃的更多,但也不會吃虧。
這些年來雙方有過多次明爭暗鬥,但結局多半以英國一方敗北收場。
哪怕是英國針對奧地利帝國殖民地的進攻也沒得到好處,單純的攻佔港口並不能逼迫奧地利人投降,而當地的部族不是早已被驅逐就是根本對奧地利構不成威脅。
另一方面俄國對於英國利益的威脅更加直接,除了對近東的直接威脅以外,俄國還在威脅波斯、印度、遠東,甚至加拿大
這些地區都是英國相當重視的地區,更是其賦稅和商品來源。
此時阿拉斯加的控制權還在俄國手中,並且為了驅逐法國人的勢力,尼古拉一世還特意增派了移民和軍隊。
俄國雖然比奧地利帝國龐大得多,但是對於英國來說顯然俄國更好對付一些,至少英國對俄國在海軍上保有絕對的自信。
在陸地上俄土邊界廣闊,最起碼不會像對奧地利帝國一樣無從下嘴。奧地利帝國的海岸線狹窄,強行登陸和送死沒什麼區別。
對付俄國,英國人至少還沒輸過所以英國人選擇了等待。
不過弗蘭茨可很清楚這無限風光的背後是什麼,更多的危機,以及更沉重的負擔。
僅僅是從西班牙撤軍一項的花費就高到難以想象,光是十幾萬神聖同盟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