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雲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五是完善科舉。天聖間,進一步擴大取士名額,嚴密考試制度,新設考試科目,宋代的武舉就始設於這一時期。
六是興辦州學。她得知孫奭在兗州建立州學,便下令賜以學田,作為學糧;其後還賜青州州學《九經》。在她的倡導下,天聖明道間創辦了一些府州學,成為&ldo;慶曆興學&rdo;的先聲。
對劉太后的治績,《宋史》有一段大體公允的評論:&ldo;當天聖、明道間,天子富於春秋,母后稱制,而內外肅然,紀綱具舉,朝政無大闕失&rdo;。
當然,在她垂簾聽政十餘年間,也倚用宦官、放縱外戚,這往往是母后臨朝的孿生現象,但畢竟沒有達到危害朝政的程度。以宦官而論,儘管後人說她&ldo;制命出於帷幄,威福假於內官&rdo;,但她重用的羅崇勛和江德明,還沒有資格列入《宋史&iddot;宦官傳》,可見其危害不大。
至於外戚,因她本身就沒有盤根錯節的家族基礎,其兄劉美在她垂簾以前已經去世。外戚中唯一位至執政大臣的是錢惟演,他把妹妹嫁給了劉美,後與得勢的丁謂聯姻,是一個專攀高親的無恥之徒。他在真宗生前就是樞密副使,太后垂簾後升樞密使,但不久就以太后姻親&ldo;不可與機政&rdo;的理由,被解職出朝。後來他兩度謀取相位,都遭到朝論的強烈反對,御史鞠詠甚至表示:倘若相惟演,就當朝撕毀拜相詔書。劉太后也終沒敢讓他圓上宰相夢。
女主聽政,在中國古代總不為正統觀念所認同,因而王曾力爭一個&ldo;權&rdo;字,劉太后在垂簾之初也不得不許諾&ldo;候皇帝春秋長,即當還政&rdo;。天聖七年,仁宗已到及冠之年(二十歲),但劉太后絲毫沒有還政的動靜。於是,其後幾年,內外臣僚要求仁宗親政的呼聲越來越高,對這些奏疏,劉太后或是不予理睬,或是藉故把建議者調離出朝,將大權一直攥到去世為止。
在宋人記載中,頗有劉太后準備效法武則天的說法。明道二年,她打算穿著天子袞冕謁見太廟,參知政事薛奎問她:&ldo;大謁之日,究竟作男兒拜,還是作女兒拜?&rdo;但她還是穿戴經過改造的皇太后冠服謁拜了太廟。當她命有關部門撰著《謝太廟記》時,卻遭到了抵制,認為皇太后謁廟不能作為後世之法。
劉太后也曾試探性地問大臣:&ldo;唐武后何如主?&rdo;以耿直著稱的魯宗道毫不猶豫地回答:&ldo;唐之罪人,幾危社稷!&rdo;她默然不語。有討好的臣僚建議仿武后故事立劉氏七廟,她詢問宰執,魯宗道反問她準備拿嗣君怎麼辦,於是她只得作罷。三司使程琳獻《武后臨朝圖》以為迎合,它擲於地上,說:&ldo;我不做這種有負祖宗的事!&rdo;據說,她臨死前對著仁宗拉拉自己的天子袞冕,似乎欲有所言,大臣薛奎認為她在示意穿著天子袞冕不能見先帝於地下,仁宗命改用皇后冠服入殮。
雖說劉太后未必不想效法武則天,但宋代限制女主和外戚干政的家法十分森嚴,大臣、臺諫和其他臣僚得以援引諫阻,使劉太后縱有其心也無其膽,以致她不得不表態不做有負祖宗的事情。晚年,她召見曾反對她預政的李迪,問道:&ldo;我今日保護天子至此,你以為如何?&rdo;李迪心悅誠服的表示:當初不知皇太后盛德乃止於此。
劉太后是一位有功於宋朝統治的女政治家,史稱&ldo;雖政出宮闈,而號令嚴明,恩威加天下&rdo;。大體說來,她的政治才幹與政績絕不在其夫真宗與其子仁宗之下,其臨朝時的個人品德也應基本肯定。在她聽政的天聖、明道時期,不僅恢復了真宗鹹平、景德年間的發展勢頭,還為仁宗慶曆盛事奠定了基礎。
明道二年(1033年),劉太后去世。宋仁宗這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