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雲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以三大綱領收藩鎮之權,由趙普建議,太祖施行,某些政策至太宗時仍在繼續推行,其完成的過程遠較罷宿衛典領禁軍為長,絕不是一夕杯酒所能完事的。北宋初年之所以能夠徹底解決安史之亂以來的藩鎮問題,一舉割除了長期以來導致政局動盪、社會戰亂的毒瘤,雖說其中有內在的歷史必然性,但太祖君臣在這一問題上表現出來的政治洞察力和政治智慧,也起了關鍵性的作用。
方鎮太重不過是中唐以來君弱臣強的表現之一,解除藩鎮權力也不過是三大綱領付諸實施的一方面的成效。而相權的強弱消長總是直接影響到君權的安危存亡,這類例證在歷史上是屢見不鮮的。太祖便舉一反三把三大綱領推廣運用到分割相權上。
趙普雖是開國第一功臣,開國之初實際上也承擔著宰相的職責,但他直到乾德二年才真正做上宰相。此前四年則由範質、王溥和魏仁浦擔任宰相,它們都是後周留用人員。太祖留用他們是為了穩定政局,作擺設看的,一有機會就要折辱他們的權威。
宋代以前,宰相見皇帝議事,是要賜茶看座的,即所謂&ldo;坐而論道&rdo;。據說,有一天,範質等人議事時還坐著,太祖說自己眼睛昏花,讓他們把文書送到他面前,等到想落座時,座位已被撤去,從此宰相只能站著奏議朝政了。還有一種說法,範質等人因心存顧忌,每事向太祖報告,無暇坐論,賜茶看座之制無形中取消。倘是前一種說法,太祖未免有點小家子氣,但宰相見皇帝從坐到站,是從宋代開始的,這是相權下降的標誌。
太祖把原先的相權一分為二,分為中書和樞密院,一文一武,號稱&ldo;二府&rdo;。中書又稱政府、東府;樞密院又稱樞府、西府。中書即中書門下的簡稱,是最高行政機構,其長官即宰相,官銜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簡稱同平章事或平章事),有時也以侍中為宰相,其議事辦公場所稱政事堂,俗稱都堂。
乾德二年正月,太祖命樞密使趙普取代範質等三人獨自為相。太祖此舉不過循名責實而已,卻犯了一個程式錯誤。他首先罷免三相,兩天後才讓趙普拜相。這樣,拜相制敕卻沒有宰相為其署行了。太祖倒有開國帝王不循規矩的氣派,對趙普說:你來起草,我給你簽署。趙普表示:這歸行政部門辦,不是帝王的事。最後,還是採納了竇儀建議,皇弟趙光義以同平章事任開封尹,略當宰相之職,可以署敕。這才解決了難題。
太祖似乎從這事感到宰相之權太尊太重,四月,便設參知政事,簡稱參政,是為副相,薛居正和呂餘慶為首任參政,協助趙普處理政務。起初,參知政事不能到政事堂與宰相議事,不能掌管中書門下印,甚至不與宰相一起奏事,只是奉行制書而已,地位與宰相相去頗遠。
那時太祖對趙普深為信任,故讓其獨居相位達十年之久,但後來趙普頗有點獨斷專行。開寶六年,太祖把參知政事的職權和地位,提升到與宰相接近,他首先命參知政事得入政事堂與宰相同議政事,而後命參政與宰相輪番掌中書門下的相印,押百官上朝班次,用意是防範宰相專擅,分割宰相權力。
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構,長官為樞密使或知樞密院使,另設樞密副使或同知樞密院事為副長官,資歷淺的副長官也稱簽樞密院事或同簽書樞密院事,樞密院多設副長官是為了防止大權壟斷於樞相一人之手。樞密院政府長官一般由文臣擔任,他們與宰相不在一起辦公和奏事,所奏兩不相知,皇帝不僅將原屬宰相的那部分軍事權力劃給了樞密院,而且也可以在不同的奏事中,瞭解全面情況,作出正確裁決。參知政事與樞密院長貳合稱執政,他們與宰相一氣合稱宰執。
在以樞密院分宰相兵權的同時,太祖設三司總理全國財政,這是僅次於中書和樞密院的中央行政機構。其最高長官是三司使,號稱&l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