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 (第1/3頁)
張用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荒年缺糧,有錢人家把自家的糧食捂得緊緊的,一家老小過得滋滋有味。宿遷城裡確依然燈紅酒綠,城南的河清巷內,大小妓院照樣生意紅火。大紅燈籠高高掛,嬉笑怒罵皆春色。
宿遷城北郊,離縣城約十華裡地,有個叫做井兒頭的鄉鎮,靠鎮南頭有一處德國人辦的麵粉廠,此麵粉廠乃當時蘇北一流之大廠,裝置全是德國貨,日產袋裝白麵堆如山。宿遷乃一蘇北小縣為何德商偏把麵粉廠設在宿遷呢?這裡要簡單交待一下,宿遷雖蘇北小城,但是為蘇魯接攘之地,加之京杭運河自北向南繞宿遷城東而過,恰其勢又處徐州淮陰之間,故交通水運便利。自隋唐開通京杭大運河之後,宿城又是運河之線重要結點,宿城東南的東關碼頭是運河沿線上相當重要的關口。據後人考證,自隋唐開鑿大運河之後,南方諸省赴北京科考的舉子大概有三條路線可走,西線走兩湖、河南、河北而經直隸赴京;東線走閩、浙、滬之沿海而京;中間走浙、蘇沿京杭運河而赴直隸進京。故進京科考之士欲走中線,必經宿遷。加之明清漕運之盛,南方糧食、絲綢大宗貨物北運更非走宿遷不可,加之走陸路沿蘇北、魯南官道也須經宿遷。故明清宿遷之繁盛空前。正是宿遷獨特的區域優勢,列強扣關以來就有不少外國人在宿遷投資設廠,而井兒頭緊挨宿遷城北,運河又從井兒頭南端穿流而過。因攜地利交通之便,故在井兒頭境內先後出現過玻璃廠、麵粉廠等幾家外國人投資的工廠。而外國人投資的工廠也正是看中了京杭運河這個黃金水道:順運河北上可達徐州進而津京;南下可達揚州、蘇南之蘇杭二州乃至上海。外國人在宿遷開設的工廠,官府不能也不敢隨便干涉,工廠內有私人武裝,把守極嚴,當時中國人未經允許決不許隨便入內。廠區就猶如國中之國。外國人或騎馬或坐轎或乘馬車,都把頭仰得高高的,看都不看中國人一眼,當地人稱這些黃頭髮的妖怪一樣的人為黃毛子,老遠見到這些黃毛子來了,都紛紛躲避,唯恐不注意,被黃毛子抽上一鞭子。
話說這千里赤旱大地上,能吃的都被老百姓吃光了,不能吃的鼠蛇甚至泥土都吃了,餓死的人到處都是,百姓已經無生路可走了。在宿遷城北的井兒頭,一場動亂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在蘇北大地上發生的這場歷史上少見的大災荒以來,德國人開辦的這家麵粉廠雖然像往常一樣每天生產,產出的麵粉運到運河碼頭裝船運走,但他們也似乎感到了什麼?護送麵粉的武裝增加了。每天運貨,那些帶槍押運的傢伙個個荷槍實彈如臨大敵。
井頭街北的茶壺窯西頭殘堤上住著一戶吳姓人家,主人吳蒙明約有五十來歲,滿臉絡腮鬍子,個子頂高。其妻乃典型莊戶人家出身,家中有三個兒子,老大、老二都成半大小夥子了,唯獨老三則一歲多一點,剛剛會走路,只學會喊爸媽等語。主人吳蒙明本不是當地人,從口音上看是從北方過來的,不過在此地已經住上有些年頭了。有人記得他們一家人來時的情景,來時老二還沒有出生,一家三口一輛獨輪木車,吱吱呀呀,從北方官道而來,到了井兒頭地界,一家人見該地有山有水,當地人又厚道,遂在此定居。吳蒙明在茶壺窯幫人打短工,製作各種陶壺,陶碗,又租借當地吳姓人家二畝土地耕種。後來吳蒙明不知從哪裡湊來一些銀兩,乾脆把吳姓人家的那二畝地給買了過來,一家人就此安頓下來了。有人說,吳蒙明姓吳,而茶壺窯當地吳姓又是一大姓,怎麼這麼巧啊?諸位不知,這吳蒙明本姓曹,乃非姓吳,真名乃叫曹蒙明。當年八國聯軍侵略北京,北方義和團要滅洋扶清。直隸、山東大地遍燃起義和團烽火。這曹蒙明乃當地義和團一小首領也,早年的義和團乃是保家安民、反清復明的民間秘密組織,這些義和團民平時種地,閒時練武,這曹蒙明就是那時練就一身武藝。據說武藝練成時,氣運到一定火候,身體可以刀槍不入,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