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炳輝、鄭寅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作坊日漸 衰落。1846 年,全德的毛紡織機只有 126為家庭副業所擁有。由於德意志 很少生產棉花,棉紡織業所需的原料,主要是從英國進口,因而德意志棉紡 織業發展緩慢。不過,這也使棉紡織業較少受到行會等舊關係的掣肘,較易 採用新的生產方式,所以德意志的棉紡業一開始就使用機器生產。1836 年, 關稅同盟區有 62 萬紗錠,1846 年增至 75 萬,共有紡紗廠 313 個。棉紡織業 集中在薩克森、普魯士、巴登、波斯米亞和下奧地利。薩克森的開姆尼茨在 當時有&ldo;德國的曼徹斯特&rdo;之稱。
德意志的冶鐵業一直沿襲古老的傳統,即用木炭熔礦和手工操作,豐富 的煤資源卻沉睡地下。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這狀況也隨之改變。用蒸汽機 征服礦井,焦炭取代木炭,推動和刺激了採煤業的革新。40 年代,已運用機 械採煤,並採取了資本主義的公司經營方式。亞琛、薩爾、魯爾和西里西業 等煤礦中心形成了。煤的產量扶搖直上,1825 年,普魯士年產 110 萬噸煤,
1846 年增至 320 萬噸,到 60 年代初,已達到 1900 萬噸,全德超過 2500 萬 噸。由於鐵路建設和機器製造的需要,推動了冶鐵業革新,焦炭高爐和攪煉 法的採用,極大地提高了鐵的產量。1837 至 1842 年間,普魯士年產鐵不足
10 萬噸,1850 年翻了一番,1860 年達到 50 餘萬噸。 國家長期的分裂割據,使德意志交通運輸業十分落後。振興德國經濟,
首先必須改變這種狀況。由於英法等國在 30、40 年代已興起鐵路建設高潮,
鐵路獲利又甚豐,加上各邦政府認識到鐵路對經濟、軍事的特殊意義而大力 鼓勵和支援,所以同英國不同,德意志工業革命很快從以輕工業為中心轉向 以鐵路建設為重點。1835 年,德意志建成第一條鐵路,從紐倫堡到富爾特, 全長 6 公里,使用蒸汽機車,15 分鐘走完全程。到 40 年代中,全德已建成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