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阿榮博堪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是堅定地做理所當為之事。只有一次,他淡淡地說:&ldo;如果以僧團現在的狀況,我們放任自流的話,藏地佛教將前途暗淡,岌岌可危。為了佛法繼續弘揚,我就是獻出自己的生命也不會退卻,何況只是面對一些無謂的誹謗。&rdo;
在我的印象中,法王待人極其柔和,無論對誰都彬彬有禮。他喜歡開玩笑,但即便他揶揄打趣你時,你依然能感覺到他對你的尊重。那不只是禮節上的周到,而是發自內心、不傷人、不傷物的一種悲憫情懷。
在法王面前,無論怎樣卑微的人也會覺得自己的可貴,無論怎樣失意的人也會覺得腳下原沒有絕路。我想所謂人間莊嚴,便是這樣吧。
法王凡事心裡明白,知道他人的過錯,但凡不嚴重、能帶過的,都不會說破。人人都有羞恥心。他是什麼都能包容的。有時對弟子旁敲側擊一下,過後他都似乎會於心不忍,恐怕話說重了傷到人心,總要格外慈愛地安撫一番。
雖然法王無比寬厚,但學院規模大、人員多,管理不嚴格無以維護僧團正常的聞思修行活動。偶爾有人違反戒律,受處罰甚至不得不離開學院時,都是由管家負責處理。弟子因為破戒而離開學院是法王最不願意看到的事,每當有這種情況發生,他的眼淚就幹不了。管家向他匯報處理結果,只要說得稍微具體一點,他就連忙制止道:&ldo;不要告訴我,不要告訴我!&rdo;他實在是不忍心知道更多。
法王如意寶上課時,學生們是不分座次的,先到的坐前面,地位再高的活佛,來晚了照樣只能往後坐。這種自由平等的作風常讓來學院訪問、旁聽的人詫異,而法王做人一貫如此,無論貴賤賢愚都一視同仁。若一定要說有差別,倒是他對貧弱者會更優待袒護些。
他九歲喪父,從小飽受欺凌、饑寒之苦,所以他非常瞭解無所依怙的人心裡的不安和愁苦。小時候,有一次他被其他孩子欺負毆打後,在大雨中哭著跑回家,全身都淋透了。那天晚上,他裹著一身濕衣服,凍得發抖,哀傷地想起慈愛的父親這麼早就離開了,覺得這世間真是太痛苦了!他帶著滿腹委屈迷迷糊糊地睡去,半夢半醒之間卻看見金光燦燦的蓮師笑著來到他面前說:&ldo;不要悲傷,也不要厭惡這個世間,你長大後會幫助很多人,使他們得到真正的利益。&rdo;法王醒來時,他的哀怨消失了。
幼年失怙的悲慼經歷反而讓他的內心更加寬厚仁慈,更加渴望給他人保護和幫助。他把自己當成一座無所不有的寶庫,別人需要什麼儘管拿去,取之不竭,用之不盡。做人就做到這樣有氣勢!
法王如意寶說學佛應該先學做人。人品是修行的基礎,沒有基礎,修行便像在空中蓋樓,不牢靠。
無著菩薩攝受弟子前只考察一條,就是看來者的人品是不是好。人品好,業障再重也收於門下;人品不好的,一律讓回去先學會做人再來求佛法。
世間對於好人的評判標準有很多。藏王松贊乾布曾頒布過十六條在家人道德規範。這些規範在藏地深入人心,一千多年來一直是藏族人行為的準則。在藏族人的傳統裡,好人的根本歸結起來就是一點:心地善良。
善良可以說是學佛者最核心的人格。
現在社會上的人都希望自己聰明、能幹、果斷、有權勢、富有、灑脫,卻並沒有很多人希望自己善良,因為善良的人都心軟,心太軟則容易受傷害。的確,沒人願意受苦、受傷害,但放眼看看周圍,我們會發現就算用鐵石心腸把自己武裝保護起來,也照樣免不了痛苦的侵襲。所以,佛教的修行者選擇開放,把一顆柔軟的心完全向外界開放,春日春風也好,冰刀霜劍也無妨。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