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陋習 (第2/2頁)
鍵盤戰鬥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
在敵後方建立根據地,不受朝廷牽扯,又能獲得朝廷支援,這才是最正確的選擇。
“陳兄說得對,我上任之初,清點我治下軍戶,一樣不剩多少,只不過如今不同以往,不能再像以往那般按部就班了。”
“你有什麼想法?”
“我想要補足正丁。”
這可不是簡單的事,軍田早已被瓜分乾淨,造成了事實,想要補足正丁也不是一個百戶所能決定事。
“糧資何來?”陳凱武一針見血的問到。
“正要向陳兄請教。”
軍戶和民戶不同,一般民戶按照大周黃冊統計,平均為六七口人一戶。
但是實際情況遠遠不止如此,例如按照興獻朝,也就是太上皇當皇上的時候,大周更新黃冊,統計全國只一千萬戶出頭,人口六千餘萬人。
這個數量和歷史上的大明差不多,沒有多大的卻別,畢竟兩者都是同樣的制度。
因為修造黃冊的時候,相關的官員大多抄照舊冊,甚至胡亂填寫的。
例如金陵附近的吳江縣。
太祖朝該縣的黃冊人口就有三十六萬餘人,興獻朝重新統計後,竟然只有九萬五千人。
將近百年的太平年景,人口竟然銳減了七成,可見當地官員是胡亂填寫的。
實際的民戶,很多家裡一戶十餘口,甚至六七代人都不分家。
按照原來的歷史,後世的史學家,不少人給出的結論,明末清初之際的人口谷底,約12億左右,美國的普林斯頓學者則指出萬曆朝巔峰有342億人口,英國劍橋大學的《劍橋中國明代史》中,認為大明萬曆末期是15-175億人口。
唐清安在金陵的所見,以及到遼東一路的觀察,更加傾向於後者,估計在15-175億人口。
這個較為準確的數字,整個大周,估計也就自己知道吧。
而軍戶
整個東海堡軍戶不到七十戶,人口也只有三百七八十人,比民戶一般人丁數少了一倍有餘。
如果調了正丁過來,這七十戶不但要承擔衛所的開支,還要再養百餘人,如何養的活?
這也是為何一兩年了,前屯所各百戶都悶頭不語的原因。朝廷最好一直都不要調人來,眾人都省心。
只不過形勢變化的太過,誰也沒想到遼東都司竟然從遼東衛所抽人,不但違背了舊制,也令諸百戶叫苦,手裡沒人。
“我所裡實際有六千多畝軍田,被總旗小旗還有本人,甚至千戶瓜分了兩千畝。
剩餘的三千畝,除去上繳的,只夠軍戶們餬口,還有一千畝被賣給了地方……”
“你可別打這個主意。”不等唐清安說完,陳凱武當即揮手打斷唐清安的話,語重心長的勸誡唐清安。
“這些田實際上已經是別人的了,算不上軍田,你如果要動這件事,遼東上下都不留你。”
陳凱武認為於公於私,自己都要打消唐清安危險的思想。
“這些田主都是本地鄉紳,誰家沒有個十親九眷的做官,都是本地的坐地虎,井水不犯河水,你可別小瞧了別人。
而且你做的事情,是犯眾怒的事,就算你有賈府的關係,能護得住你,但是哥哥很肯定的告訴你,遼東這塊地方,你是呆不了了的。”
唐清安明白了,於是改口問道,“如果我把我名下的田拿出來呢?”
陳凱武搖了搖頭,仍然否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