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9月14日,清政府總理衙門針對平壤局勢,做出指示,主張&ldo;我軍糧少,利在速戰&rdo;,應主動前出攻擊日軍,截奪日軍的軍糧,擔憂如果株守平壤,&ldo;恐嘩潰即在目前。&rdo;李鴻章隨即轉達往平壤,並詢問葉志超&ldo;各軍能激發忠義痛剿一場否?&rdo;但此時平壤城電報已斷。同時,為瞭解決憂心的糧食問題,李鴻章又電報受自己派遣,正在趕往朝鮮,預備現場督促運糧的老部下週馥和袁世凱,&ldo;弟等沿途檢視糧臺應添設何處,應視平軍能否立腳,或退扎何處,籌定辦法隨時電商,仍兼程速行為盼&rdo;,言詞之間,已經流露了平壤守不住的預感。[24]
棄城(3)
然而這一切都並無法挽回平壤的必敗局面。
9月16日,一封葉志超在前一天,即平壤大戰正午時分派專員送出的那份告急信到達了清政府中樞。17日早晨,軍機大臣們到值房入值時,看到轉遞來的這份十萬火急的電報。雖然還沒有平壤進一步的訊息,軍機大臣、清流領袖人物李鴻藻認為平壤必不能守,李鴻章要為此負主要責任,&ldo;北洋事事貽誤,非嚴予處分不可,尤非拔花翎褫黃褂不可。&rdo;[25]軍機大臣、李鴻章的親家張之萬與之爭論,而翁同 站出來支援李鴻藻的意見,&ldo;高陽(李鴻藻)正論,合肥(李鴻章)事事貽誤,不得謂非貽誤&rdo;。[26]辯論到最後,翁同 、李鴻藻占上風,軍機大臣草擬兩道奏片,一道要求葉志超設法打通平壤到義州的通道,一道請旨嚴厲處分李鴻章。中午時分奏摺遞上,下午就有了迴音,光緒皇帝准奏,下旨拔去李鴻章花翎、剝奪黃馬褂。批准如此之快,清流人物喜出望外,翁同 直呼&ldo;真明決哉&rdo;!李鴻藻乘勢在軍機處痛罵李鴻章開戰前的主和態度是有心貽誤,&ldo;詞氣俱厲。&rdo;[27]
同一天,平壤城外被日軍俘虜的盛軍軍官欒述善和很多難友一樣,剛剛得到一個小小的飯糰。
&ldo;……死既不能,生更猶死,兩手背縛,發用繩聯。十八日申刻,始發給飯糰一握,舌為匕箸,膝作杯盤,俯首就餐。忽塵埃上墜,泥沙兼半,口難下嚥。渴極頻呼,僅給臭水一滴。如是者二十餘日,忽稱送往伊國。足無整履,身少完衣,由中和至黃州,奔波百餘裡之遙,不容喘息。九月初八日在江口上船,如入陷阱。坐臥不出寸步,便溺均在一艙,穢氣燻蒸,時欲嘔吐。十六日至日本廣島下船,狂奔十餘裡,立斃數人,始登火車。十七日到大阪府,住南御堂廠舍。鳥正飛而入籠,蛙欲怒而在井。一日三餐,入口者無非黴爛蘿蔔。數月遍身儘是醃髒衣服。似僧而有發,如道而無冠。月暗風淒,頻灑思家之淚,物換星移,常興失路之悲。&rdo;[28]
北洋海軍艦船志
研究海軍歷史,必然要研究軍艦,研究艦船的發展歷史。艦船志,講軍艦的前世今生,講軍艦的各種效能引數,講軍艦的各種細節。這類書籍,歐美、日本出得很多,印刷得極為精美,研究的水準很高,甚至也包括了中國歷史上的軍艦。但是同類作品,中國國內卻非常少,《北洋海軍艦船志》是中國近代海軍研究書籍中第一本此類題材的作品。這本書既通俗可讀,同時又具有學術性,是海軍史研究者愛好者的一本北洋海軍艦船辭典。
北洋海軍艦船志:曾經的亞洲第一海軍
研究海軍歷史,必然要研究軍艦,研究艦船的發展歷史。艦船志,講軍艦的前世今生,講軍艦的各種效能引數,講軍艦的各種細節。這類書籍,歐美、日本出得很多,印刷得極為精美,研究的水準很高,甚至也包括了中國歷史上的軍艦。但是同類作品,中國國內卻非常少,《北洋海軍艦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