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架空歷史] 《沉沒的甲午(出書版)》作者:陳悅【完結】
內容簡介
《沉沒的甲午》援引大量原始檔案資料,深入展示歷史細節,並試圖用這種細膩的方式引導讀者更為深入客觀地理解這場意義深遠的戰爭。在朝鮮平壤及中國黃海海域、遼東、山東半島等戰場上,中國方面不乏甘願為國拋灑熱血的將士,無奈的是,這並不能彌補晚清在軍事、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與日本的差距。更無法挽回因國力落後以及應戰策略失誤而早已預定的失敗的戰果。這一現實的結局頗值得今人為之深思。
甲午戰爭是近代史上一場改變中國命運、影響極為深遠的戰爭。1894年這一年。大清帝國在對日的海陸戰場上節節敗退,全無招架之功。以往尚能藉餘威而勉強維持弧洲強國的表象,及至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的簽署,晚清這一紙老虎被全然戳破,列強瓜分的狂潮隨之而來。
作者簡介
陳悅,1978年,江蘇靖江人,現居山東威海,專注近代海軍史、甲午戰爭史研究,山東史學會甲午戰爭專業委員會委員,著有《北洋海軍艦船志》、《碧血千秋‐‐北洋海軍甲午戰史》等。
序言 誰任其咎(1)
爆發於1894年的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一道巨大的傷痕,直到今天,我們還能或多或少見到這場戰爭所造成的直接、間接的影響。甲午戰爭的結局,導致原本從近代化賽道同一條起跑線出發的中、日兩國走上了不同的命運之路,現代南北韓的爭端、中國的臺灣問題,追根溯源也都會講到甲午,這是一段距離今天既遙遠、卻又觸手可及的鮮活歷史。
提起甲午,很多人都喜歡追問,那場戰爭中國究竟為什麼失敗了?誰應該為失敗承擔責任?歷史學的價值就在於從過往的歲月流痕中找尋這些題目的答案,為今天和未來提供鏡鑒,以免我們再犯祖先們曾經犯過的錯誤。本書寫作之初,得到這樣的命題,我備感沉重,也深知這遠不是幾本乃至幾十本書就能完全解釋透徹的問題,但作為一名甲午戰爭歷史的研究者,我又覺得有必要不揣簡陋,將自己對這段歷史的感觸和體會,讓更多的人知道。
既往的某些甲午戰爭史研究,往往給人一種模式化的印象。大到戰爭全域性,小到戰役區域性,其論調總是傾向於將廣大清軍將士定義為愛國者,戰爭失敗的原因或者是朝廷高層&ldo;投降派&rdo;的懦弱無能,或者是軍隊、地方上有奸臣、膽小鬼僨事掣肘,再或者是清軍不懂得團結、發動人民群眾,從而失去了本來可以獲得的勝利。這種一度非常流行的說教式總結,在今天看來顯得近乎蒼白無力。
而隨著中國崛起於世界的種種跡象愈來愈明顯,國人對於自身歷史的關注度也愈來愈高,對於這場在近代史上曾扭轉整個民族命運、意義深遠的大戰,自然不能再侷限於以往刻板的認識。一個國家,乃至民族,如果不能客觀地認識過往的失敗,認真地總結經驗教訓,又何談崛起和光明的未來?
甲午戰敗的根源,曾引發無數專家、學者的激論和探究。公允地說,這場失敗實際上緣於中國近代化改革的不徹底,在軍事、政治、經濟、教育、文化各個領域都沒有徹底近代化的中國,輸給了完全近代化的日本。世界在以一種赤裸裸的近乎殘酷的方式告訴中國,適者生存,只有徹底近代化才能在那個弱肉強食的時代找到一條生路。
本書對此戰中所有重大事件均有評述,將它們聯綴到一起就可呈現一幅完整的甲午戰爭全景長卷。近年來甲午戰爭研究的最新成果在每一篇中都有所體現,諸如衛汝貴是被冤殺、平壤之戰敗於後勤、豐島海戰&ldo;濟遠&rdo; 艦尾炮退敵是造假事件、威海保衛戰中山東巡撫李秉衡的掣肘舉動、劉永福在臺灣保衛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