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頁 (第1/2頁)
完顏紹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又可以看成是大多數州縣衙門老爺離任前最後一刮的寫照。
送&ldo;災星&rdo;猶如送瘟神,也要有一番紙船明燭照天燒的忙碌,那就是所謂&ldo;德政碑&rdo;和 &ldo;萬民傘&rdo;了。&ldo;德政碑&rdo;的本來意義,是古代時老百姓對一些確有勸農開墾、興修水利或 平反冤獄等政績之地方官員的頌揚和追思。對其源起時間,作者無確考,觀《晉書&iddot;羊祜 傳》雲,&ldo;襄陽百姓於峴山(羊)祜平生遊憩之所建碑立廟,歲時鄉祭焉&rdo;, 略知魏晉之際已 有這等講究。到唐代時,樹德政碑的風氣已比較流行了,《冊府元龜》記唐初時賈敦頤在洛 州任地方官,&ldo;甚有惠政,百姓共為樹碑&rdo;。稍後,其弟賈敦實又來洛州當官,&ldo;及敦實去 職,〔百姓〕復刻石,頌其德,立於兄碑之側&rdo;。同樣的記載,新舊《唐書》中還有不少。 作用和&ldo;德政碑&rdo;差不多的頌揚形式,還有所謂&ldo;生祠&rdo;,那風氣更早在兩漢時已 十分盛行,立祠的物件也不僅是老爺,如文翁為郡縣小吏,朱邑是桐鄉嗇夫,於定國父 是縣獄吏,但都因為在職任上做出了對老百姓有貢獻的事,老百姓給他們蓋起了&ldo;生祠&rdo;, 足見公道自在人心。
來時蕭索去時豐(2)new
但是到了兩宋時,這些形式已經嚴重走樣了,幾乎成為官紳勾結把持縣道或沽名釣譽騙 取上考的工具。一班行將離任而戀棧不捨者,或者有被參劾之虞又想負隅輩,都借這種方式 來達到目的。《名公書判清明集》裡有一篇署名&ldo;滄州&rdo;的紀實作品,自述在曹陽縣按察吏 治時見到的一幕,&ldo;入邑境,便有寄官員、士人、上戶範文、吳nb063等六十七人,糾 率鄉民五 百餘人,植朱杆長槍一條,揭白旗於其上&rdo;,&ldo;滄州&rdo;說他起先還當是朝廷派人在這兒招兵 ,後又以為老百姓有什麼冤屈,在此攔轎告狀。及停下來一問,&ldo;不過舉揚知縣政績&rdo;,因 此大生感慨。他舉例說,過去青州太守在任時,也發生過老百姓&ldo;迎拜道左,感戴恩德&rdo;的 事,可真到了去職時,大家都擲瓦器罵他,侮辱他,安知青州之事,不會重演於曹陽?其實 讀者只須從這&ldo;寄官員、士人、上戶&rdo;的稱謂中,便可知道這班人就是所謂&ldo;鄉紳&rdo;,根本 不能代表廣大民眾,他們玩這套把戲的目的,則又如&ldo;滄州&rdo;所揭露的,是&ldo;有無厭之求, 難塞之請&rdo;,要被頌揚者替他們當差;&ldo;且此等事知縣自當禁戢,卻乃縱之,使得陰以兵法 部勒人眾,焉知無奸雄默蓄此意於其間哉?&rdo;這就點得更透徹了,那多半是衙門老爺拜託他 們幹的。還有曾在南宋時久任地方的蔡杭,說得更乾脆,&ldo;今日之舉留(即舉德政而 懇請地方官留任)者,即平日之把持縣道者&rdo;,如果真有美政惠民,&ldo;則路上行人口 是碑,雖無碑無祠可也,否則,如行人口碑何?&rdo;
不過&ldo;滄州&rdo;也罷,蔡杭也罷,都只能在自己所轄的有限範圍內稍示禁戢,而這種早已 變了味的舉頌&ldo;德政&rdo;之風,終於演成為官場把戲的保留節目。及明清時,州縣老爺們無論 是貪是廉,也無論是任滿離去或被參革職,臨走前大多要拜託唆買當地鄉紳搞一回這玩意兒 。因為並非出自情願,也實在無&ldo;德政&rdo;可記,因此這會兒石碑、生祠之類是很難再建樹的 ,於是簡化成&ldo;德政牌&rdo;,就是做幾塊木牌,油漆以後,胡亂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