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二十七 省錢利器 (第1/3頁)
江湖無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收鹽啦~”
歡呼中,羅元賓提著推耙衝進了鹽田裡。
身後跟著一群鹽工,提著鐵鍬扁擔,都是激動的大呼小叫。
“開工開工。”羅元賓放下推耙,往前兩步就推不動了。
太重。
“官人你歇著,我們來。”有鹽工搶過羅元賓手中的推耙。
其他人用鐵鍬把鹽鏟進框裡,裝滿一筐後,挑到岸邊稱重。
羅元賓負責計數。
亮晶晶的鹽,雖說顏色不夠純,但這可是田地長出來的。
最主要的是,數量足夠多。
一塊鹽田佔地五畝,收得溼鹽一千斤,此間一百塊鹽田,預計收鹽十萬斤。
“官人,我們每個人能分多少,夠完成朝廷鹽課不?”
“一人一百斤,按照三天一收來算,每人每天可分得三十三斤,為鹽課四倍!
按照一年下雨百天計,每人每年可得鹽六千斤。
而且,這批鹽田只是試驗田,以本次曬鹽看,一千人完全可以照顧一千塊鹽田,得鹽六萬斤輕而易舉。”
“官人威武~官人威武~”諸鹽工又蹦又跳,發洩著內心的激動與喜悅。
六萬斤鹽為三百引,課鹽十六引,餘者一引換一石糧。
就算貪官汙吏再剋扣,三十石糧食總要給的。
瞬間邁入小康生活。
所以鹽工們願意跟著羅元賓去砍人。
美好的生活,絕不允許任何人來破壞。
這時,一個老鹽工說道:“官人,這批鹽質量不行,恐怕要重新曬過。”
“陳二哥有何高見?”羅元賓問道。
灶戶煎鹽並不是直接把海水倒進鍋裡煮,那樣煮出來的鹽狗都不吃,官府根本就不收。
舀取海水灑在灰上,經過太陽暴曬後於灰泥表面凝出鹽花,是為鹹灰,將鹹灰凝聚成堆,再擔入灰坑淋取滷水,把滷水再用鹹灰淋一次,使滷極鹹。
灰坑底放茅草,過濾後的滷水沿著竹管進入滷井,最後煮滷水得到的鹽才是白花花的好鹽。
“小老兒以為,翻水時應鋪上茅草,咱有五層田,經過五次吸附,雜質皆去,可得好鹽。”陳二說道。
“好,便如此做,若是果真有用,陳二哥,你便是此間總管。”羅元賓說道。
陳二立刻拜下,道:“多謝大官人抬愛,小人必盡心竭力。”
“無需多禮。”羅元賓扶起陳二,環顧眾人道:“最近幾日,此間由陳二哥主管,我要入京獻鹽,同時奏請全面推廣曬鹽法,廢除灶戶制度!”
“多謝官人。”鹽工們再拜。
灶戶苦啊。
淋灰時長期泡在滷水裡,腿腳腫脹甚至腐爛,得了佝僂病更是生不如死。
煮的時候需要有人專門燒火,很多時候柴草來不及曬乾就填入灶堂,濃煙滾滾,加上鹽氣,燻瞎眼睛者不計其數。
而曬鹽法,無需下水,直接用水車翻,無需砍柴,無需煎煮。
講真,除了維護鹽田,基本沒什麼工作量。
於是,羅元賓裝了一罐鹽,匆匆趕去登州。
先給袁首輔看一下,袁首輔同意廢除灶戶制度,皇帝肯定不會反對,而且從登州走海路去天津比陸路快。
就在登州港外,一艘快船緩緩降下風帆,任憑水師戒備船靠近。
船頭一人叫道:“我乃遊擊將軍鄭芝龍派出的信使陳衷紀,請入港。”
“可有憑證?”楊國棟問道。
陳衷紀叫道:“有東番總督和福建巡撫公文在此,請查驗。”
兩船靠近,楊國棟跳過去看了沒問題,領其入港。
聽說袁可立就在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