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遠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欣喜不已。
每拿下一片土地,氏族必詳細繪製地圖,並按郅玄要求打下界碑,設立驛站。
最初的界碑是木製,形狀類似栓馬樁,刻在上面的文字也十分簡單。之所以如此,全因氏族們未發現君旨深意,大多應付了事,不打算費更多心思。
改變的契機在於一場衝突,衝突的源頭是一條河道的歸屬權。
當時,西原國和北安國的探索隊伍不期而遇,雙方背後都站著大氏族,對河兩岸肥沃的土地勢在必得。
彼此勢均力敵,都不肯讓步,衝突一觸即發。
中途有第三支隊伍出現,和一方同屬西原國,背後是六卿之一的駱肥。
查明爭執緣由,駱氏領隊呵呵一笑,請衝突雙方同往河道上游,一塊界碑赫然在此。從表面斑駁的痕跡能夠看出,界碑不是倉促擺設,早在河畔多日。
界碑上的文字明確表示,早在數日之前,駱氏隊伍就發現此處,並策馬劃出地盤。依照先到先得的規矩,北安國和另一支西原國隊伍主動退出,不能再涉足此地。
透過這件事,西原國氏族恍然大悟,終於明白郅玄堅持立界碑的原因。
有此憑證,無論遇到誰,亮出界碑就是“無主先得”,就是“有理有據”。子孫後代遇到挑釁,同樣可以拍拍界碑,一句“先祖開拓”,再一句“自古以來”,字字句句都是道理。
不講理也沒關係,以西原氏族的戰鬥力,相信會讓對方明白講理才能你好我好大家好,不講理就只能我好你不好,被錘死也沒處喊冤。
事實上,大多數西原氏族更希望對方不講理。偏偏願望很難實現,只能嘆息一聲,高手寂寞啊!
基於界碑的重要性,材料由木頭改為石料,體積越來越大,由半米增至一米、兩米乃至五米。
西原國氏族內部比拼,甚至出現高達十米的界碑。遠遠望去,如定海神針移到山前,令人歎為觀止。
西原氏族的做法帶動鄰國,北安氏族吃過虧,最先效仿,南趙國和東梁國緊隨其後,大小諸侯國紛紛跟進。
製作界碑的材料五花八門,木材石料應有盡有。
有富裕的氏族突發奇想,竟然用整塊玉石雕刻界碑。
郅玄知曉此事,無語之極。炫富也不必如此,當真不擔心夜半無人,界碑被人扛走?
這樣的疑惑持續到他親眼看到那塊界碑。
長五米,寬三米,高也接近三米,哪裡是界碑,分明是一截城牆。這樣的體積,重量可想而知。
氏族拘於禮儀,不會冒著萬夫所指的風險來動這塊界碑。其他人縱使見財起意,也沒辦法在不驚動驛卒的情況下,悄無聲息弄走這塊龐然大物。
這塊界碑足夠特殊,特殊到能動的人不敢動,敢動的人沒法動。
立碑的氏族的確有炫富的心思,卻不是無腦炫。炫富同時更能邀名,僅憑一塊界碑,家族即被天下人所知。
郅玄頗感複雜。
中原各國人才濟濟,千萬不要小看任何人。在諸侯林立的時代留名,絕不會有一個簡單之輩。
諸侯對外開拓,漠北之地也不再荒涼。
原鶯就封整整一年,封地內的一切都是從無到有。
大興土木條件不足,在家臣的建議下,她主動學習驛站經驗,在封地內搭建帳篷,挖掘地窩,以實用和保暖為上。
為行動方便,原鶯換下華服,改穿男子袍服。
她出行不再坐車,而是學會了騎馬。短短兩月時間,就能和家臣護衛策馬揚鞭,巡視整片封地。遇到危險還能開弓射箭,揮舞長刀衝鋒。
草原的風吹過四季,原鶯的面板不再白嫩,雙手也長出繭子。如今的她猶如脫胎換骨,和之前判若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