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天寥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餅乾!!”
炎歷35年,夏天。
已經長成少年的蘇炳在好友的呼喊中飛速下樓,他們這一批當初曙光城養育中心長大的孩子,相比於別的少年有一種特別的使命感。
十六歲的少年,正是愛玩的年齡,他們卻將空餘時間都投入到了社會調查和公益事業當中。
蘇炳選的方向是三農問題。
農業、農村、農民,謂之三農,人類是離不開鄉村的,哪怕文明覺悟,擁有能夠奪天地之造化的城市,鄉村也依舊會是社會的主體。
因為人秉天地而生,如何能捨棄地呢。
在舊時代,華夏全面推進城市化,但曾經數次的經濟危機,都是農村挽救了國家,讓危機得以軟著陸,而且農村曾經百業興旺,但由於財政和戰略方向問題,鄉鎮企業被一刀切,大量企業直接關停,農民不得不背井離鄉,走進城市。
城市繁榮了,農村卻開始空心化了。
等到醒悟過來再搞鄉村振興的時候,其實已經事倍功半,三農問題在迴歸之後,更是日益嚴重,在戰爭結束之前曾經達到巔峰。
時代發展越快,人們越怕被時代拋棄,自然拼了命的往城市擠。
但這是不行的。
瞭解過城市才會明白城市的生態有多麼脆弱,不說別的,單說停水停電一兩天,就是一個大麻煩,如果有十天半個月,那就全完了。
城市是需要被供養的,是無法自給自足的。
這注定它在面對戰爭和災難的時候會十分脆弱,我們常說大疫止於鄉村,這些都是實踐檢驗出的真理。
當然。
科技極度發達後,城市擁有無限能源與配套迴圈設施,或許能夠自給自足,但人生活在機械當中,離了地氣,別的不說,總是更容易生病的。
我們可以看到小孩子是不喜歡穿鞋子的,特別喜歡赤腳在地上走。
這其實是種本能。
是“接地氣”的本能,開春的時候,赤腳在大地上走幾趟,這一年都會少生病些,自古傳下來的習俗,自然有它的經驗道理。
另外。
即便科技能夠合成食物,但,化工廠合成出來的食物與田地裡種植出來的作物,讓你選擇,你會吃什麼呢?
所以。
人類不能離開鄉村,即便是已經邁步星辰大海,也不能離開鄉村。
可怎麼振興鄉村,卻是個問題,僅僅靠退休的老人可不夠,哪怕鄉村基礎設施建的再好,城市裡生活了一輩子的人,其實也不願意去鄉村養老的。
就算願意,也沒用。
沒有哪個地區,只有老人就可以繁榮起來的,有這種繁榮也是虛假的,沒有生機的,想要有孩子,就必須有年輕人,而讓年輕人回到鄉村,必須得保證一點,那便是讓他們安心,讓他們打心底裡覺得,哪怕回鄉村了,也不會被時代所拋棄,也能生存生活。
在靖漢改制之後的十年,鄉村建設是周瑞主抓的兩個重點之一。
鄉村要繁榮,那必須是百業繁榮,不能光讓人回去種地,種一年地才幾個收成,亦或者說,能種地就不錯了……
在過去,資本將種子壟斷,並提供配套的種植方案。
你不聽可以,但你連種子都沒有,上哪去種地?化肥價格年年漲,種地不虧錢就算好的了……
但,不種地了,耕地怎麼保證?
想要將鄉村振興落到實處,就必須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農村的社會調查是必不可少的,年年都要跟著做。
在高二的暑假。
蘇炳跟幾個朋友和同學,就參與了農村調查。
他們將前往皖南的歙縣做調研,不但要採訪,還要真實體驗生活,吃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