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柴契爾政府同美國里根政府的關係十分密切,英美那種&ldo;特殊關係&rdo;似乎得到了確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方所極力強調的英美&ldo;特殊關係&rdo;,到1970年希思執政時已不復存在。當時的提法是&ldo;自然關係&rdo;,即主張歐美之間建立&ldo;平等夥伴關係&rdo;。1974年工黨上臺後,強調發展&ldo;傳統的英美友誼和合作&rdo;,不再提&ldo;特殊&rdo;二字,希思政府則乾脆把它送進了歷史博物館。
柴契爾首相上臺伊始,即反覆強調英美關係的重要性,認為美國是英國的&ldo;最主要的盟國&rdo;,肯定西歐需要美國的核保護傘,強調&ldo;美國如不留在歐洲,歐洲和自由世界將不可能得到很好的保衛&rdo;。她在1979年12月首次訪美;1980年3月,她又再度訪美。這說明&ldo;鐵娘子&rdo;對英美關係&ldo;特殊性&rdo;的重視。當里根總統入主白宮後,與&ldo;鐵娘子&rdo;成為一東一西的絕妙搭檔,西方輿論不時對他們在政治和氣質兩方面作過對比:他們都是信奉貨幣主義的政治家,都主張對蘇聯毫不妥協,採取強硬姿態;他們都奉行極右翼的內外政策,對工人運動不予認同,意識形態上都與共產主義誓不相容。有的媒體甚至認為,柴契爾夫人的當選對里根的競選是一大鼓舞,而里根的問鼎白宮又是對柴契爾夫人的強大支援。他們兩人幾乎同時在大西洋兩岸兩大重要盟國執政,重又恢復了邱吉爾開創的英美關係的蜜月期,走上了&ldo;特殊關係&rdo;的道路。在他們的極力推動下,保守主義在80年代重新抬頭,一度成為西方政治的主流。
的確,里根在柴契爾夫人眼裡簡直是個難得的知音。他們在個人理想與價值觀念方面簡直是同一模式。柴契爾夫人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寫道:&ldo;隨著時間的流逝,英國模式對其他大陸其他國家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尤其是在經濟政策方面。但里根的當選則具有更加直接和更加根本的重要性。因為它表明,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力量,美國正在重新確立它在領導世界事務上的自信心。我從未懷疑這一變革的重要意義,並從一開始就把盡我所能加強和推進里根的勇敢戰略視為我的責任,以贏得正在被西方失去的冷戰。&rdo;
1981年2月15日,羅納德&iddot;里根宣誓就任美國總統之後才一個月,柴契爾夫人就作為他邀請的第一位外國首腦,訪問了華盛頓。
柴契爾首相一踏上大西洋彼岸,便受到最熱烈、最隆重和最豪華的國賓禮遇,里根總統熱情擁抱他的這位來訪者,柴契爾首相則親吻了這位美利堅合眾國總統的面頰,據說里根是國際舞臺上惟一獲此殊榮的男士。接著,他們就非常廣泛的國際問題交換了意見。
這次訪問主要是象徵性的,無非是要向世人展示英美之間的&ldo;特殊關係&rdo;和共同幹預國際事務的決心。柴契爾首相最後在與里根總統分手時表示:&ldo;您的問題就是我們的問題,您想尋找朋友幫助,我們將隨時準備著。&rdo;
東西關係固然顯示出&ldo;鐵娘子&rdo;頑強捍衛英國利益的決心,但柴契爾夫人榮登首相寶座之後面臨的最為棘手、最為緊迫的涉及英國利益的難題,倒是處理羅得西亞問題和英國對歐洲共同體承擔的巨額費用問題。
羅得西亞問題由來已久,這裡不妨長話短說。
羅得西亞原為&ldo;大辛巴威&rdo;,位於非洲東南部,得名於8‐10世紀,意為&ldo;石城&rdo;,當時即有相當發達的文化。19世紀末,英國殖民主義分子羅得斯侵佔了辛巴威,建立了&ldo;英國南非公司&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