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二個問題是政治改革是實現君主立憲還是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康有為把《公羊》三世&ldo;有所見世&rdo;、&ldo;所聞世&rdo;、&ldo;所傳聞世&rdo;與《禮運》的大同、小康聯絡起來,丟擲&ldo;三世說&rdo;,說&ldo;據亂世&rdo;要經過&ldo;昇平世&rdo;,才能到達&ldo;太平世&rdo;,即從封建專制進入到民主共和國必須透過君主立憲階段。&ldo;苟未至其時,實難躐等。&rdo;(按,躐是超過的意思)梁啟超說,中國人在封建專制下被愚昧,缺乏民主政治的能力,必須在&ldo;開明專制&rdo;下培養自治能力才能實行民主共和。他們的意思是現在實行民主共和還為時尚早。孫中山在光緒二十一年(1905)的一篇文章中引當時菲律賓人民和美國黑人爭取獨立的事實說明民主共和大勢所趨,人心所向。他大聲質問道:&ldo;吾儕不可謂中國不能共和,如謂不能,是反夫進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價也,且世界立憲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稱為真立憲。同一流血,何不為直截了當之共和,而為此不完備之立憲乎?&rdo;針對梁啟超的言論,革命派指出,國人完全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國。他們揭穿了梁啟超的&ldo;開明專制&rdo;的實質是要使中國人民永遠處於奴役的地位。
第三個問題是要不要改變封建土地制度。&ldo;平均地權&rdo;是同盟會的主張,寫進了綱領。梁啟超說封建土地國有制是&ldo;國本&rdo;,而誰改變封建土地制,&ldo;平均地權&rdo;,就是&ldo;皇帝之逆子、中國之罪人……四萬萬人共誅之可也。&rdo;革命派指出,土地是生產要素,本來就不應該私有。要解決社會問題,一定要解決土地問題。&ldo;地權失平&rdo;就會導致&ldo;人權失平&rdo;。只有平均地權,才能擺脫地主壓迫,促進社會發展。
論戰持續了兩年,最後以光緒三十三年(1907)冬《新民叢報》停刊而終止。革命派取得勝利。透過辯論,民主革命思想深入人心,為辛亥革命作了準備。
六次武裝起義
《辛亥革命與清朝的滅亡》一文提到革命團體和政黨等領導了多次起義。下面著重敘述六次:興中會組織的廣州起義和惠州起義,光復會組織的安慶、紹興兩地同時舉行的起義,同盟會組織的黃花崗起義,武漢革命黨人發動的武昌起義。前五次失敗,最後一次成功,並引發了推翻清王朝全國性的辛亥革命。
廣州起義與惠州起義
廣州起義與惠州起義是兩次有關聯的武裝起義,而廣州起義是辛亥革命時期最早的反清武裝起義。
孫中山乘中日甲午戰爭之機,派會員募捐,用捐款購買槍枝彈藥並在汕頭、香港等地招兵,企圖一舉奪取廣東。半年時間,聯絡了會黨和廣州駐軍數千人,定於光緒二十一年(1895)九月九日起義。但八日即洩密,海關捕獲手槍600餘枝,70多人被捕,領導人之一陸皓東犧牲,孫中山流亡國外。他繼續發展會員,建立分會,並積極籌備惠州起義。光緒二十六年(1900)閏八月十五日惠州起義在廣東惠州三洲田爆發。
直接領導這次起義的是鄭士良。他們攻打新安縣沙灣,首戰告捷。然後東進,勢如破竹,勝於佛子坳,擒獲清管帶杜鳳梧,奪洋槍700枝。攻永湖,擊敗清軍5000,獲洋槍五六百枝。沿路投奔革命隊伍55000餘人。隊伍進軍到梅林時,孫中山自香港來電,說外援沒有希望。日本帝國主義支援清政府,破壞了孫中山的接濟計劃。起義隊伍彈盡糧絕而潰散,鄭士良走避香港,第二年病逝(一說被清奸細毒死)。
安慶、紹興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