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王氏父子精通小學,以校勘見長。他們不株守漢學,能跳出漢學的藩籬。他們採用因音求義、旁徵博考、文獻互證等一系列的方法來訓詁、釋義,考證結果因而精確,使人信服。例如《詩&iddot;終風》:&ldo;終風且暴&rdo;。毛《傳》:&ldo;終日風為終風。&rdo;《韓詩》:&ldo;終風,西風也。&rdo;王氏父子找出了《詩》中&ldo;終……且……&rdo;句子(例如《燕燕》&ldo;終溫且惠&rdo;、《伐木》&ldo;終窶且貧&rdo;),經過綜合分析,得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結論:&ldo;終&rdo;作&ldo;既&rdo;解。
在校勘方面,他們既善於利用已有的科研成果,又不囿於成見,綜合各種方法進行精密的考證,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同時他們還注意總結規律,歸納條例。例如,&ldo;王念孫《淮南內篇雜誌後序》,根據校勘《淮南子》的九百多條例項,&l;推其致誤之由&r;,得出&l;傳寫訛脫者半,憑意妄改者半&r;的結論,並進而歸納出64種條例,帶有普遍的指導意義。&rdo;(孫欽善《考據學》)他們在考據學上代表了乾嘉學派最高成就。
道光七年(1827)王引之奉道光之命,糾正《康熙字典》的錯誤,共2588條,遂成《字典考證》一書。
甲骨文的發現與研究
甲骨文是龜甲獸骨文字簡稱,其內容是商代王室的卜辭,是殷商時的文字,是陶文之後的最早文字,在地下掩埋了兩千多年後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在河南安陽城西北五里小屯村發現的。
河南安陽西北小屯村古時稱殷,商朝遷都於此。早在光緒二十四年前農民就常從地下挖出甲骨。甲骨與泥相粘,浸水後過了一段時間才能離析。放入水盆,大約兩三個月後才現上面刻辭。二十年下半年,古董商售甲骨於天津。學者王襄、孟定生斷定為古簡。二十五年古董商範維卿販甲骨於北京,王懿榮、端方以每字二兩或二兩五銀的價收購。王懿榮定為甲骨文。
王懿榮(1845-1900)山東福山人,字正孺,光緒進士,甲午戰爭時期入直南書房,任國子祭酒兼練兵大臣。當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看到他們在北京的野獸暴行後,十分憤慨而投池自盡。他蒐集的上千片甲骨由其子賣給劉鶚。劉鶚字鐵雲,號鴻都百鍊生,江蘇丹徒人。曾捐官治河,很有成績。範維卿和另外兩個古董商趙執齋、方藥雨也把收到的甲骨賣給他。劉鶚又讓他的三子買到千多片,他一共購得5000片。
光緒二十八年,劉鶚在上海寓所與朋友羅振玉討論甲骨文。羅振玉慫恿劉鶚拓墨影印,並結合《周禮》、《史記》所載,為之考證,經孫詒讓、日本林泰輔學士考訂,第二年,劉鶚出版了《鐵雲藏龜》。石印,線裝6冊,拓印1058片。
羅振玉,江蘇淮安人,字叔宮,號雪堂。孫詒讓,字仲容,同治舉人,經文家兼文字學家。爾後著名的甲骨文研究者有王國維(字觀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賓(字彥堂)。羅振玉與此三人合稱四堂。1978-1982年郭沫若出版了《甲骨文合集》。
甲骨文是中國古老文明的有力見證,它的發現使中國文字研究進入到一個嶄新的階段,為中國古代社會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證據。清代學者對於發現和研究甲骨文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出版與藏書
清代圖書業十分繁榮,出書種類多,卷帙浩繁。從西漢以前到明代出的書,根據方厚樞《中國書知多少》,才62016部,666446卷。清代200多年,出書多達126649種,170萬卷。《清史稿&iddot;藝文志》中著錄的只是經史子集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