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再看同治元年五月二十七日一段他寫給其長子曾紀澤的信:
知爾已到省。城市繁華之地,爾宜在寓中靜坐,不可外出遊戲徵逐。……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可與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貴氣習,則難望有成。……
有的家訓用詩歌韻語形式,流暢易記,如阮元(乾隆進士,曾為浙江、江西、河南巡撫,湖廣、兩廣、雲貴總督)教兒子從小就養成廉潔習慣的訓語就是用詩歌形式寫在一張小紅箋上:
翡翠珊瑚列滿盤,
不教爾手一相拈。
男兒立志初生日,
乳飽飴甘便要廉。
清代科舉
清代科舉最早在皇太極時期就已舉行了,但不經常,考試的方式方法比較簡單。入關後,首次科舉考試是在順治二年。
清朝科舉考試有三個目的。一是為選官取士。清朝土地遼闊,需要大批官僚來管理政事,幫助維持統治。從科舉及第的考生中選取官員是唐代以來選拔官員的正途。這種做法有助於克服選拔中的長官意志,擴大選官基礎。二是為了籠絡漢族知識分子,緩和民族矛盾,這個目的清初尤其明顯。范文程說:&ldo;治天下在得民心。士為秀民,士心得,則民心得矣。&rdo;出乎這個目的,康熙、乾隆二帝各在正常的科舉考試之外還搞了一次制科考試‐‐博學鴻詞科考試。第三是有助於加強思想統治。透過考四書五經,默寫《聖諭廣訓》,就可以有效地達到用儒家思想統一全國人民思想的目的。
火車站進京趕考的舉人(左一、左四吸菸袋者)清朝科舉制度仿照明制。與明朝一樣,科舉考試由禮部負責,考試的時間、地點和內容相同‐‐都是靠四書五經,考試的級別、步驟、授予的資格以及授予官職和明代也基本一樣。
科舉考試分童試和正式考試。透過童試取得生員資格才能參加正式考試。鄉、會試實行迴避制度,試官子弟、親戚不能參加考試。
童試分為縣試、府試和院試,正式考試分為鄉試、會試和殿試。下面介紹這些考試。
縣試在每年二月舉行,由知縣主持。考前要報名,填寫姓名、籍貫、年齡和三代履歷。倡優、皂隸的子孫與居喪守孝者不能參加考試。考生由5人聯保,另有本縣一名廩生作保人。縣試考4場或5場。前2場考八股文與試帖詩,默寫《聖諭廣訓》。第三場考詩賦,四、五場考對四書五經的解釋。縣試錄取後即可參加府試。事實上第一場錄取後即可獲得參加府試的資格。府試是透過縣試後才有資格參加的考試。府試在管轄本縣的府進行,由知府主持。時間多在四月。參加府試,報名、保結,與考試的場次、內容同縣試差不多,只是保結廩生要多一名。府試透過後是院試。院試由學正主持。學正又名提督學院,故名。院試考兩場。第一場為正試,考八股文兩篇,試帖詩一首。第二場為複試,考八股文一篇,試帖詩一首,默寫《聖諭廣訓》。錄取後獲得生員資格,生員俗稱秀才,送入府縣學官,準備參加正式考試。
鄉試是正式考試的第一級。每三年一次,在省城舉行。因是八月考試,又稱秋闈。生員、監生、蔭生、貢生、官生以及經科考合格的都可參加。考試分三場:初九為頭場,十二為第二場,十五為第三場。舉子須於前一天進場,第三天交卷出場。第一場考八股文7篇,第二場考論一篇,第三場考經史時務策5道。錄取後稱舉人,第一名稱解元。
會試是正式考試第二級。每3年在京城舉行一次。時間是二、三月,所以又叫春闈。舉人與國子監的監生參加。為防止假冒舉人參加,順治十四年後,舉人在會試前要複試。會試有禮部主持,大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