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流動作戰是白蓮教起義軍的特點。襄陽起義軍攻襄陽、樊城未果,分路轉戰河南、湖北交界,一支隊伍曾攻佔孝感,打死清參將傅成明。清廷急忙令明亮馳救,並調湖南苗疆兵2萬前來援助。八月襄陽義軍到鍾祥(靠近今湖北荊門市),突破清軍四面包圍,二年初到達河南,然而分成北路(王廷詔、高均德率領)、西路(由李全、樊人傑率領)、中路(由王聰兒、姚之富率領),以不同路線向陝西進發,會師鎮安。清軍分路尾隨,為三路襄陽起義軍忽南忽北的行軍拖得疲憊不堪。五月十二日,中路襄陽起義軍在白馬石渡過漢江。惠齡、慶成(直隸總督)、舒亮(侍衛)、恆端(西安將軍)這些清將因襄陽部渡過漢江被降了職。二年六月二十三日,襄陽起義軍與徐天德、王登廷、冷天祿、王三槐領導的義軍在東鄉會師,根據地區為各支隊伍編號:王聰兒、姚之富部稱襄陽黃號,徐天德、王登廷部稱襄陽白號,另有張漢潮部稱襄陽藍號,龍紹周部稱太平黃號,冷天祿、王三槐部稱東鄉白號,羅其清部稱巴州白號,冉文儔(chóu)、冉天元部稱為通江藍號,等等。他們還設立了掌櫃、元帥、先鋒、總兵、千總等官職。會師後的第二天各路起義軍分開,各自為戰。襄陽部留下李全一部,全部撤離四川,回湖北。
在回湖北途中,襄陽部在白帝城與清軍激戰。之後向夔州進軍,再分為前後兩路進軍湖北。前路由王聰兒、姚之富率領到達湖北南漳,後路由王廷詔率領,搶渡漢水不成,轉向陝西,又折向四川。三年二月,王聰兒、姚之富渡漢水入陝,經山陽再入湖北時,被清將明亮、德楞泰(副都統)困於鄖西三岔河,7千義軍戰死,王聰兒、姚之富跳崖犧牲。餘部由李全、樊人傑、張正潮等繼續領導抗清。
以上是湖北起義,是白蓮教起義的第一階段。下面說四川起義,是白蓮教起義的第二階段。
四川的起義軍兵分兩路,川北一路由冉文儔、羅其清領導,川東一路由冷天祿、王三槐、徐天德領導。二年十一月,前一路進軍巴州、儀隴、營山,後一路進攻大竹、長壽。奉令前去鎮壓的陝甘總督宜綿束手無策。嘉慶帝派遣湖廣總督勒保統管四川軍務,宜綿移督陝、甘。勒保到四川後對鎮壓起義軍做了分工部署。他對四川起義軍採取兩種策略。一是利用起義軍將領中部分人對因廉潔而有&ldo;劉青天&rdo;之稱的南充知縣劉清的崇拜心理,讓劉清說降起義軍將領,二是利用劉清、羅思舉組織鄉兵彌補八旗兵、綠營兵戰鬥力弱的不足。八月,勒保兵圍雲陽安樂坪,不能破,便利用王三槐對劉清的崇拜和麻痺心理,誘執王三槐。審問他為什麼起義,王三槐說是&ldo;官逼民反&rdo;。第二年王三槐凌遲處死。其部由冷天祿、徐天德率領。
羅思舉是四川東鄉鄉勇,膽大而詭計多端,組織&ldo;羅家軍&rdo;,常奇襲起義軍。例如,嘉慶二年率鄉勇於雲陽殲陳家山部起義軍4千,三年冷天祿據安樂坪,環攻3月不下,羅思舉率鄉勇梯登絕壁,縋引亡命之徒(焚燒義軍營寨),使冷天祿部遭受重大損失,川東起義軍不能振作。九月,由於德稜泰圍攻,羅其清、李全奔上天險大鵬寨。十一月羅思舉率敢死隊乘夜色緣長竹梯從絕壁登山奇襲,羅部潰散,為清軍斬殺,羅其清被俘犧牲。
十二月除夕,德楞泰與齡惠襲擊冉文儔於通江,冉文儔死難。羅其清部下苟文明與冉文儔侄子冉天元率部與在東鄉的起義軍會合。
四年正月初三,太上皇乾隆帝去世。臨死,乾隆拉著嘉慶的手&ldo;頻望西南,似有遺憾&rdo;。對於嘉慶帝來說,將起義軍鎮壓下去可謂任重道遠。嘉慶首先抄了和珅的家,賜其自盡。他以為起義既然是&ldo;官逼民反&rdo;,處置了和珅就可以平息百姓對清朝統治者的憤怒,給起義烈火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