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長春園在圓明園以東,有景點30多處,是座中西合璧的園林。主體建築為淳化軒,左右廊的廊壁嵌有《重刻淳化閣帖》144塊。其他景有海嶽開襟、獅子林、如園、西洋樓,包括上面提到的遠瀛觀等建築。
萬春園(同治以前叫綺春園)坐落在圓明園和長春園的東南,有30景。
圓明園建成後成為皇帝避暑辦公,發號施令的地方。雍正初年飭令圓明園為春夏秋聽政之所,因此雍正至鹹豐,每年的大半時間都在這裡辦公,處理政事。
鹹豐十年九月圓明園被英法聯軍焚毀。
頤和園
頤和園位於北京西郊,是光緒年間慈禧太后動用海軍軍費建起來的皇家園林。
萬壽山原名甕山,山南地勢低窪,形成一個湖泊,叫甕山泊。乾隆十五年(1710),為慶祝皇太后60大壽,乾隆帝在甕山蓋亭臺,甕山泊改名昆明湖,山湖併名清漪園。第2次鴉片戰爭中,該園受到破壞,只有個把不能燃燒的建築保留下來。同治年間,慈禧太后提出修建頤和園,軍機大臣奕等,鑑於國庫空虛,堅持異議,沒修。光緒十年(1884)奕劻代奕為軍機大臣,慈禧太后又有了新主意。她覺得城中樂趣不如郊外,挪用海軍軍費修建清漪園。從光緒十二年到二十一年,修了10年才修成,改名頤和園。
頤和園分東宮門、前山、後山和湖區4部分。
東宮門區包括宮門、仁壽殿、德和園、玉瀾堂、夕佳樓、宜芸館、樂壽堂、長廊。東宮門額&ldo;頤和園&rdo;3字為光緒皇帝手筆。仁壽殿是召見群臣的正殿,德和園是慈禧太后看戲的地方、玉瀾堂在乾隆時是皇帝遊園時休息的地方,後來成為光緒帝寢宮。夕佳樓是觀賞夕陽處,宜芸館是供后妃出入的地方,樂壽堂為慈禧太后居住處。長廊沿昆明湖北岸曲折而行,長728米,273間,4個亭子均勻分佈,長廊棟樑上繪有數千幅畫,其中3百多幅為人物畫。
前山區主要有排雲殿、佛香閣。排雲殿21間,是萬壽山中心建築,座北朝南,黃瓦玉階,是慈禧太后接受朝賀的地方。佛香閣,平面八角形,在山坡上,高41米,臺高20米。
後山區有智慧海、五彩多寶塔和香巖宗印之閣等宏偉建築,被英法聯軍燒毀,現在顯得清幽,但諧趣園、景福閣尚存,值得一遊。諧趣園有園中園美稱,原名惠山園,仿無錫惠山秦園而造。景福閣為慈禧太后賞月、登高之處。
湖區大,水面開闊,佔全園的3/4。有5個島嶼和一道長堤。5個島嶼都建有亭子:知春亭、鳳凰墩、治鏡閣、藻鑒堂和龍王廟。南湖小島蓬萊島由17孔橋與東堤相連。橋長150米,橋的每個石欄杆頂都有石獅子。共544隻,形態各異。西堤仿西湖蘇堤造,有6座不同形態的橋點綴其間。
前山富麗開闊,後山幽靜深遠,湖面浩蕩,5座島嶼亭閣點綴其間……,頤和園真是遊覽休閒的好去處。
暢春園
暢春園在北京西直門外12裡海淀,康熙29年(1690)改造明朝武清侯李偉故園為別墅,方圓10裡,易名暢春園。萬泉莊泉水引入園內,古樹蒼藤,水檻(臨水欄杆)委蛇。門內為九經三事殿,後面是春暉堂,其後為寢殿,名&ldo;壽萱春永&rdo;。後面有雲涯館。館後過橋,在循山向北,可見河池。南北各立一堤防:玉澗、金流。門內又有瑞景軒。軒後有一景,稱林香山翠,其後有延爽樓。樓左為式古齋,齋後為綺榭。
園內築有東西二堤,東為丁香堤,西為蘭芝堤,各長數百步,與瑞景軒相通。西堤外再建一堤,叫桃花堤。東西兩堤之外有河流數道,環繞苑內,最後流出西北門。
雲涯館東南角門外,轉北為劍山,轉南為澹寧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