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首先鼓吹革命而且最激烈、最熱情的群體是上海的知識分子和東京的留學生。蔡元培在上海從文化方面宣傳革命,從日本被驅逐回國的留學生和南京陸師學堂的學生經常在上海集會,評議時政,宣傳革命。一批西方啟蒙思想家的著作如盧梭《民約論》、孟德斯鳩的《萬法精理》被翻譯出來,抨擊清政府,宣傳&ldo;三民主義&rdo;,號召推翻清朝統治的報刊如《國民報》、《浙江潮》等紛紛出版,並成為青年最愛讀的書籍。東京當時是世界上中國留學生最多的地方。光緒二十八年(1902),留學生以紀念明亡242週年為名集會,痛斥清王朝,鼓動反清。兩地湧現了一大批著名的宣傳家。最著名的是章炳麟、鄒容和陳天華。
革命宣傳首先遇到來自清王朝的阻撓和迫害。清朝駐日公使蔡鈞要求日本政府阻止東京中國留學生反清宣傳,他勾結日本政府驅逐留學生回國。革命宣傳還遭到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保皇派的攻擊。他們竭力為清王朝辯護,意在說明不應該推翻;他們鼓吹中國必須經過君主立憲階段才能實現共和;梁啟超還極力維護土地的地主所有制。對保皇派的言論,革命派把他們批駁得體無完膚。
光緒末年,反清鬥爭風起雲湧。為了模糊革命黨人的視線,熄滅他們的鬥爭烈火,清政府從光緒三十一年(1905)開始玩起了預備立憲的騙局,紫禁城西六宮成立&ldo;皇族內閣&rdo;,但是這種做法最後促進了人民的覺醒。
孫中山沒有把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國的目標停留在口頭上。他像太平天國一樣,堅持用武裝鬥爭去實現目標。他與黃興等人四處奔走,籌集經費,購買槍枝,策反新軍,不斷組織武裝起義。早在興中會成立的那年(光緒二十一年)孫中山就組織武裝起義,而後的起義接連不斷,著名的有:光緒二十六年至宣統三年革命黨先後發動了惠州起義、萍鄉起義、黃岡起義、安慶起義、紹興起義、七女湖起義、欽廉上思起義、安慶起義、廣州起義等。這些起義或由於佈置不夠周密,或由於叛徒出賣等原因終為清政府鎮壓,最後失敗。失敗後,隊伍裡出現了一些悲觀情緒,有些人幹起了暗殺。大多數革命黨人未因失敗而灰心。
宣統三年(1911)四月十一日,清政府頒布&ldo;鐵路國有&rdo;政策,將粵漢、川漢鐵路築權賣給英、美、德、法,激起川、鄂、湘、粵四省人民的激烈反對,四川掀起保路運動,鬥爭發展到抗糧抗捐,群眾暴動。清政府調湖北新軍鎮壓,湖北防務空虛。在同盟會的領導下,湖北革命黨人在8月19日(陽曆10月10日)晚成功地發動武昌起義,翌日黎明佔領湖廣督署,並成立湖北革命軍政府,宣佈廢除清朝皇帝年號,國號定為&ldo;中華民國&rdo;,號召各省起義。
武昌起義在全國吹響了向清王朝發動總攻的號角,立刻就得到全國的響應。自9月1日到10月7日,湖南、陝西、江西、山西、雲南、浙江、貴州、江蘇、安徽、廣西、四川、山東等15省先後宣佈獨立,清朝迅速土崩瓦解。1921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孫中山選為臨時大總統,頒布了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2月12日,宣統帝被迫退位,清王朝滅亡,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也最後終結。
是武昌起義導致清王朝垮臺。武昌起義發生在宣統三年,甲子紀年是辛亥年,史學界把以武昌起義為主的孫中山領導推翻清王朝的整個革命運動稱為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取得了推翻清王朝的偉大勝利,但最後又失敗了。武昌起義之時,孫中山與其他領導人在國外、香港和上海,當時正在武漢的革命黨人竟然推舉雙手沾滿人民鮮血的黎元洪為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都督。更嚴重的是後來讓代表地主買辦階級利益的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