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鴻一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無疑是做名人之後的人生陰影。
過不多久,北周又開仗,這次是北周武帝親自出馬東征,這應該是北周武帝建設立豐功偉績的滅齊之戰,王謙之父就是在第一次與北齊發生的大規模戰鬥中,壯烈犧牲的。
因此這一次王謙是繼承先輩子的未盡事業,還可以找北齊人報這家仇,所以又力戰,一點也不奇怪。
因戰功,烈士後代王謙,進上柱國,成了益州總管。
這也就是在此之前的情況。
而現在烈士後代王謙要起後反對楊堅,在後者所作的輿論宣傳中,是反對皇帝的叛逆,是造反。但在王謙的旗號上,寫滿的則是忠君愛國,是為國除害,所以認識不同,讓後人有機會拿這事說話。
但王謙不同意楊堅當政,是在楊堅已經生米做成熟飯,挾九歲小朋友皇帝以令諸候以後發生的。
這個不同意本來只是保留意見,演變成不同意的實際行動,是因為楊堅要換人。
楊堅把梁睿派到四川當省長,卻對下一步有關王謙同志的人事安排問題,隻字未提。
這種情況到不是與其等死,不如反了,而是與其被罷官,明擺著要反人逼急,不如反了。
所以在給力上,與韓信背水一戰的前置條件,還是的所不同的。
反還是不反,這是個問題。還是反了,也是問題。
問題是,楊堅怎麼會想起要換人?這不象王謙同志怎麼會這樣做,那麼清楚。
有關於這個問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
但是,楊堅當政,要用親信,這是肯定的,而王謙沒有及時表達,要做楊堅親信的願望,是因為一下子還看不清形勢,這與歷史上說他這人才能有限有關。
然而,還另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尉遲迥。
鮮卑人尉遲迥,鮮卑人,是“寧蜀公”,在北周太祖宇文泰時期,就開始經營蜀地。
公元553年,尉遲迥率一萬二千人南下伐蜀,兵不血刃,全取蜀地。既為西魏奪得重要的戰略要地,也為自己搞定了一塊地盤。
其以伐蜀有功,拜大都督,即擔任下轄益州和潼州等十八州的大軍區司令。
而這在尉遲迥任省長期間,政績顯著,依法辦事,經常深入農戶,訪搞好扶貧工作,弄得四川人民,很懷念他。
雖然他在四川,只幹了四年。
這是因為他還是個孝子。
大長公主,即皇帝的姑媽,是他的母親。因年高多病,尉遲省長聽到這方面的訊息,時常顯得形容憔悴,憂心如焚的樣子。
這事被宇文泰皇帝知道後,召回朝廷,給他派了個大鴻臚的官。
一方面是以全其孝道,另一方面也是考慮到這人既可以兵不血刃,取人城池,在管理少數民族事務方面有特長,而這大鴻臚就是國家民委主任。
蜀人思之,立碑頌德。
當官能做到老百姓為其歌功頌德,樹碑立傳,應該是不容易的。
但好事有時會成為壞事,這民心,也是皇帝所要的,做臣子的過份要這東西,是會惹來猜忌的。
正因為如此,當官不論好壞,皇上都要不會讓某人在一個地方呆得太久。
尉遲迥也只在四川呆了四年。
他後面的接任者是宇文憲,這人是宇文家的才俊,以善謀和長得帥著稱。
如前所說,這尉遲迥幾乎可以稱為宇文家的家將,起兵反對楊堅,也是為了宇文家的天下,這前後聯絡起來,曾為梁朝屬地的,與中原隔絕上百年的益州,被尉遲迥和宇文憲打造成為宇文家的根基,戰時成為革命根據地,並不是子虛烏有。
而這王謙,同樣是在北周高祖宇文邕的提撥下成長,是不爭的事實,因此,這前面兩人和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