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鴻一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因為一個四川的和尚,叫衛元嵩的,以一封群眾來信的方式,建議北周武帝滅佛引起的。
這位身為和尚者,這樣做的動機,是很令人費解的,大概是為了出名。
當時佛教之興盛,從北齊始,因皇家崇佛,老百姓差不多都快成了佛教徒,全國寺廟四萬所,僧尼三百萬人,佔全部人口的七分之一還多。
杜牧詩:“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說的是南朝,但這北朝的佛國景象,要更加壯觀得多。
但此種情景,卻明顯對皇權構成了威脅:許多良田成了廟產,大批勞力成了和尚。國家稅收流失,兵員減少,這讓身為天子的皇帝老大,感到從什麼時候起,多出個佛祖,這個外來的和尚,到似乎要到凡間來與自己分權,這是斷然不能答應的。
北周武帝宇文邕(公元543—578年),是漢化後的鮮卑人,也就是說,其雖有少數民族血統,但經過祖上幾代人和漢族通婚,到他時,已經差不多被中華血統吸收了。
宇文邕是北周太祖宇文泰的第四子,原先也象他的兩位前任兄長三哥宇文覺,和大哥宇文毓那樣,剛開始時是虔誠的佛祖弟子,但後來發現要做點實事,也就不能只為死後昇天做準備。
在這點上,國產的儒教和道教,講生前可以做聖人和成仙,在某種意義上,與他身為皇帝要做點事的想法,有某種相通之處。
所以宇文邕收到來自和尚陣營的,這位反叛者寄來的這封信,象一根划著的火柴,點燃了他心中的這個想法,這個想法是根導火線,滅佛也就如同燃起了一場大火。
不過,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事,還與衛和尚一個有點玄的說法有關:
他在那封信中提到,說是沙門身穿黑衣,必為國禁,道士穿黃衣,必為國祥。
而所謂沙門,簡單說,是早期傳入中國的印度宗教,佛教是其中的一個派別。
也許是當時對盛行的佛教稱呼混亂,把佛教稱為沙門的緣故。
衛和尚之所以這樣說,來自於當時民間流行的一句讖語,說“黑衣當得天下”。
恰好皇帝宇文邕,對這一套讖緯之學,很迷信,所以佛教徒們,才會有此滅門之災。
當然,這個說法,有可能是那些國產宗教派系的人,在背地裡搞的鬼。
雖然後來代周而立隋的楊堅,首創皇帝穿黃色龍袍,所謂黃袍加身的說法,即從此時開始。
但此皇帝卻在後來,又再重新倡興佛教,所以說,僅從衣服的顏色是黑是黃上看,是說不清楚的。
當然,滅佛的大火,把幾百年來官方和私人所修佛塔,“掃地悉盡”,被拆得一乾二淨,全國有的四萬座寺廟,被賜給王公做為府第,有三百萬和尚尼姑,該當兵的當兵,該當老百姓的,“還歸編戶”,即恢復原來的城市戶口或農村戶囗。
遇見這樣一個不怕死後下地獄的皇帝,宗教界已近毀滅。
正因為有前面這些發生過的事,我們現在要說的,有一個孩子出生了,這件事,與此卻有某種隱匿的關係:
這孩子出生時,有紫氣充庭,紅光照室。
有一個尼姑,莫明其妙地來到,說是從河東來。
古時河東代指山西,也就是從山西來。
她說了一番話,意思是這個孩子的來處很奇怪。
這話本身就不著邊際,因為他不過是從孃胎裡來。
尼姑還說,這孩子不能放在凡間,並替他取一乳名——那羅延,梵語的那羅延,意思是金剛不壞。
要說孩子也真怪,一生下來就啼哭不止,見了尼姑就不哭,一離尼姑就啼哭不休,這家人無法讓這孩子不哭,只有同意讓尼姑領去撫養。
這本身就有點說不通,寶貝兒子,如何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