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第三共和國的盡頭(3) (第1/3頁)
超人日丹諾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現在的問題是,還沒等雷諾下定決心撤換總司令魏剛,魏剛與貝當就已經先下手為強,搶先提出停戰的建議,並猛烈地抨擊法蘭西共和國的體制,尤以後者為最。雷諾為增強抗戰派力量而招入內閣的貝當元帥,如今正起著完全相反的作用。
他和魏剛一唱一和先說什麼當前的局勢極其悲觀,又開始裝模作樣地反思法軍備戰情況的惡劣(全然不顧他們也要為此負相當大的責任)。最後貝當元帥甚至說出了更讓人驚怒交加的話:他打算留在巴黎,以便於同德國進行停戰談判!
幸而最後他的想法沒能實現,繼續戰鬥下去的聲音在內閣中仍佔上風。內閣最終決定在次日6月10日撤離巴黎,此次內閣會議成了第三共和國曆經六十九年後在巴黎舉辦的最後一次會議。
離譜的是,直到10日當日,政府還在為遷往何處舉棋不定。
總司令的意思是暫時遷往盧瓦爾河落腳,視戰況發展再做定奪,而貝當元帥事實上已經在那裡建立了一個指揮部。不過由於貝當和魏剛在前一天的表現,內閣相當擔憂兩人會發動政變,因此對他們的建議並不熱切。
此時同樣在場的戴高樂提出了另一個建議:去布列塔尼的雷恩。
這個建議令人感到意外,布列塔尼半島位於法國一隅,一旦德軍南下,將布列塔尼與全國的其他地方分割實在是再容易不過,到時候在布列塔尼的政府就只能透過電報和航運與本土的大部分地區聯絡了。
不過前往布列塔尼也並非一無是處,一是該半島背靠大西洋,便於同英國協調聯絡,也更容易得到來自美國的可能的支援;二是該半島深入大西洋,縱深大、前線短,利於法國防禦;三是布列塔尼三面臨海,不需要再像南方一樣擔憂西班牙和義大利的威脅。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戴高樂沒有說出口。那就是布列塔尼與英國較近,唐寧街對法國政府的影響更大。
戴高樂不是挾英自重的賣國賊,只是他認為面對魏剛和貝當等求和勢力的軟磨硬泡,軟弱的法國政府很可能會向其妥協。如果能使法國政府清楚地知道它受到堅決抗戰的英國政府的支援,其領導人必能更堅定戰爭立場。
說句喪氣話,戴高樂認為如果以布列塔尼的地形都頂不住德軍的攻勢,那南方更不可能,既然十有八九會被德國人推下海,不如提前轉移到海邊,以便在防線崩潰之時直接將政府遷往北非繼續戰鬥。
這個提議讓雷諾總理有所意動,同時引起了魏剛的堅決反對。勒伯倫總統更傾向於戴高樂的方案,勞工部長也同意,但是國防部長貝當、內閣秘書博杜安和肖當等一眾實權人物都反對戴高樂。內閣會議立刻陷入了在法國政府中常見的激烈論戰,政府本計劃6月10日離開巴黎,結果一直吵到下午都沒有解決“去哪裡”的問題。
到了下午,霍金斯和外交部的官員給內閣的頭頭腦腦們帶來了一個壞訊息。
“義大利對我們宣戰了!”
“義大利人真是多麼傑出、高貴、令人敬佩的民族!”雷諾在眾人(包括聞訊趕來的美國大使布利特)面前發出咆哮,“在這個時候向我們背後捅了一刀!”
“不能再猶豫了,必須立刻走。”
終究還是有節操的人最先讓步,深知再拖下去毫無意義的戴高樂放棄了他的提議:“就去盧瓦爾河以南的圖爾,再轉向波爾多吧。”
既然決定要離開,那就不能再拖延。雷諾立刻回到辦公室,向英國盟友和美國潛在盟友各傳送了一份電報,表達了法蘭西抗戰到底的決心,之後才與戴高樂進入同一輛車,離開了波旁宮。
剛離開巴黎市中心不久,政府的高官們便被洶湧的難民潮所震撼。數以百萬計的難民擁塞道路,使得汽車難以通行。這些難民沒有組織,也沒有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