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50 (第1/2頁)
南湖錦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個部位,參照的原理則是她以前在農村使用過的農家灶。
在原窯上改動太麻煩,河邊有的是泥,陸瑤乾脆重新捏了一個。
這一次,陸瑤使用的是前後口的結構,麵包狀的泥窯,在前面直接留出一個口,用來遞放柴火和粗胚;後面則留一個稍稍高出地面的小口子,貼著口子用泥捏出一個長長的煙道口,用來排放煙氣。
其次,陸瑤在建造泥窯的過程中特別分配了窯內的空間佈局,學習農家灶的結構,將入口部分設計成放柴火的地方,下面挖出一個洞通向外面,便於柴火燒成灰後及時落入下方,不影響上方的柴火燃燒,同時增加了柴火在下方和氧氣的接觸面積。
而窯內的中後方才是放置做好的陶瓷粗胚的地方,這一部分陸瑤修得比燒火出稍高,這也是模仿了農家灶。
在陸瑤印象裡,她老家的農家灶有一個很特殊的結構,叫一口兩眼,即一個放柴火的灶口,上面會修兩個放鍋的灶眼,第二個灶眼比第一個稍高,中間連通處也比較高,柴火只在第一個灶眼內燃燒,但是火焰尾巴卻能自動燎進第二個灶眼,將熱量帶入第二個灶眼。
陸瑤仔細回憶了記憶中灶內火焰的走向,發現這種密閉空間裡的火焰的熱量有往上走的趨勢,所以特意加高了燒製區的高度。
雖然她並不確定這樣是否能建功,但是農家灶是經過幾千年實用檢驗的,按照它的結構來,總不會出什麼大錯。
最後一件改動,也說不上改動吧,陸瑤這次將窯建得比上次的更大,窯壁的厚度也更厚,這樣可以減少熱量散失,讓窯更好地升溫。
等建完燒窯的泥胚,陸瑤忽然發現,自己少了個東西——放在接灰的洞上,用來放柴火的隔板。
沒有這玩意兒,她的柴火沒地方放啊!
農家灶的隔板是水泥做的,但是陸瑤可不會做水泥,所以她只能用泥自己燒一個陶隔板。
陸瑤笑哭完畢,又慶幸還好自己發現得早,趕緊急匆匆做了個泥制的隔板,和陶罐放到一起,等待風乾之後燒成陶隔板。
修建完新的燒窯,陸瑤照例等了兩天,等泥窯和陶罐粗胚風乾。
這期間,陸瑤趕在最後的時間裡,再次進入了叢林。
她有意在叢林中找一些看起來含油量較高,密度也較高的樹木,這樣的樹木不僅耐燒,而且火力很大,她知道的樹中,有一種能流出樹脂的油松,含油量就很高,常常被鄉下老百姓砍來做引火柴。
她記得自己之前在林子找蘑菇的時候,是看到過幾棵老油松的,她打算去砍兩棵回來。
另外就是大量蒐集其他的質量比較好的柴火了。
現在有了隨身空間,陸瑤一點也不擔心自己在外面撿了柴火砍了樹帶不回去了。
為了方便自己撿柴火,陸瑤在反覆再三權衡過後,忍著肉痛,再次購買了一個一立方米的隨身空間,這樣,陸瑤的隨身空間大小就變成了兩立方米。
兩立方米的空間,已經足夠陸瑤來回搬運大量柴火了。
除了在林子裡砍的樹木,陸瑤還在竹林裡砍了許多竹子帶回家裡晾乾。
竹子雖然不比其他的柴火耐燒,卻因為其中空的結構和良好的密度,和氧氣接觸面積很大,燒起來很劇烈,火很大。
除了添柴要勤快之外,幾乎沒什麼缺點了。
陸瑤覺得這些竹子可以在自己閒著沒事幹的時候,用一用也無妨,只要自己填柴填得夠勤,就不會影響火力。
兩天的搜柴時光很快就過去了,陸瑤把自己的屋子周圍變成了柴火的海洋,到處都是砍好等待晾乾的柴火竹子,和柴房裡堆成了小山的乾柴。
陸瑤帶著新的柴火再次來到河邊,她放在林蔭裡風乾的陶罐已經幹了,陸瑤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