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頁 (第1/2頁)
愛遍天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片深情,淒婉動人。
在京城正陽門外的大集市裡,有一個大大的趙記綢緞鋪格外顯眼,專賣蘇州綢緞,每天公子小姐來來往往,門庭若市。綢緞鋪裡的生意買賣由大掌櫃、小夥計們打理,東家趙三爺卻在吳婆茶坊裡吃著碧螺春,品茗香茶,聽客官們家長裡短,街論巷議。
有一日,趙三爺聽一客官小聲說:&ldo;有18個朝臣命喪杖下&rdo;黎庶們也私下議論起了發生在皇宮裡的撼門之事
正如楊慎詩曰:&ldo;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rdo;
嘉靖三年九月,嘉靖皇帝定大禮,稱孝宗為&ldo;皇伯考&rdo;,昭聖太后張氏為&ldo;皇伯母&rdo;;稱恭穆獻皇帝為&ldo;皇考&rdo;,章聖太后為&ldo;聖母&rdo;,並將恭穆獻皇帝遠在湖廣安陸州的陵寢取名為顯陵。
至此,護禮派全軍覆沒,大禮之爭終止。已告老還鄉回四川新都的楊廷和於嘉靖七年削職為民,第二年卒,終年71歲。其子楊慎終生未再被朝庭啟用,嘉靖三十八年70歲客死他鄉。
與之相反,議禮者均得重用。張璁、方獻夫先後官至內閣首輔。桂萼、席書、霍韜、黃綰等官至尚書。
此時,17歲的嘉靖皇帝已經脫下龍袍,很隨意地坐在乾清宮裡,翻開武定侯郭勛呈上來的《三國志通俗演義》,輕鬆地看了起來。讀了前面幾章,他倒吸了一口冷氣,心裡說:&ldo;楊廷和、蔣冕、毛紀等人為今日之董卓、曹操也!&rdo;合起書,立起身,又得意地說,&ldo;朕可不願做漢少帝劉辯、漢獻帝劉協呢!&rdo;
嘉靖皇帝經近過3年的抗爭,在年滿17歲時終於皇權大握,一言九鼎了。&ldo;大禮議之爭&rdo;也因 &ldo;大禮獄&rdo;而基本結束,議禮派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本來,大禮議之爭,就無是非與曲直,正確與錯誤,只有君權和臣權、虛權與實權之爭,誰掌了實權,誰的話就是真理。沒有實權時,雖是皇帝,可連自己是誰的兒子,自己說得也不算數!一旦大權在握,誰死誰生也由你定了。大禮儀之爭,其核心無非就是大宗與小宗,正宗與支宗的問題,也是爭論之焦點,何為大宗?按照楊廷和等臣的觀點,孝宗是大宗,嘉靖皇帝的生父興獻王是小宗,大宗不可絕,小宗可絕。孝宗和興獻王是親兄弟,為什麼要說孝宗是大宗呢?原因不就是孝宗是皇帝嗎?如果說做了皇帝就是大宗,這嘉靖皇帝不也應該是大宗嗎?兒子是大宗難道父親還是小宗了?所以說,這是一個如同是雞生蛋還是蛋孵雞無法說清楚的問題,因而留下了懸念:大禮儀之爭結束了,而大禮議卻遠沒有結束。
只到嘉靖十七年,那個懸念才又浮上桌面,也就是恭穆獻皇帝的稱宗、入廟問題。這次卻是嘉靖皇帝自己提出來的,與當初議禮所不同的是,這次議禮不僅沒有反對者,反而還有爭先恐後的謅媚者。嘉靖皇帝親自撰《明堂或問》一文,闡明觀點。眾臣立即鸚鵡學舌,迎合附會。
時任禮部尚書的嚴嵩博覽群書,集思廣益,再三推敲,奏上一疏,拋磚引玉,以表忠心。嚴嵩的奏疏將皇帝稽古定製的勳業和稱宗入廟的聖諭吹捧成:&ldo;舉百王之曠禮,垂億代之鴻名;聖神之見,度越千古;誠孝之念,發自天衷。&rdo;且將嘉靖父子比周文王、周武王,並提出了&ldo;宗無定數&rdo;的古禮,強調興獻皇帝稱宗入廟的合理性,具體做法是:獻皇帝與孝宗皇帝是親兄弟,同為一世,稱宗後,宜奉其神主合入孝宗之廟,與孝宗同居昭位,而序居穆位的武宗之上,稱興獻皇帝為睿宗。
嚴嵩的奏章得到了嘉靖皇帝的讚賞,首輔、輔臣、尚書等朝臣無一人反對,等於全票透過。嚴嵩終於搭上了&ldo;大禮議&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