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2/4頁)
旅遊巴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行當導演的時機還不成熟,那麼,到底是什麼事促成了張藝謀下定最後決心?有分析認為,是因為陳凱歌和張藝謀合作的另一部影片《大閱兵》。後來人們傳說張藝謀和陳凱歌有矛盾,也是源出於此。
有記者採訪王學圻,問張藝謀和陳凱歌之間是不是有些分歧。王學圻承認說:“對,是後來產生了一些分歧,在《大閱兵》期間可能會有一些。他們心裡都明白,就是說不是像《黃土地》那麼默契。藝謀是不太愛說話的,只是有了自己的想法,會更加堅持一些。有時候凱歌發脾氣,我知道恐怕是他肚子裡有點……”後面沒有說出來的話是:“有點不滿。”
《大閱兵》是《強行起飛》的副產品,或者說,是將《強行起飛》進行一些修改之後濃縮的一個電影本。在這個本子中,張藝謀和陳凱歌之間到底出現了什麼分歧?誰都沒說。但從王學圻的隻言片語中可以推測:張藝謀因為太想當導演,又有了前兩部影片的經驗,此時有些角色錯位,時不時由攝影的位置跑到導演的位置上,替陳凱歌出謀劃策。雖然他的想法常常是很出彩的,但他的身份畢竟是攝影師,陳凱歌才是真正的導演。
要說矛盾,也完全是性格的矛盾。至於陳凱歌,對張藝謀應該還是很服的。當初他們第一次合作拍《黃土地》的時候,陳凱歌就沒有一點導演架子,甚至在稱呼上也顯得特別謙虛,稱張藝謀為“張大師”。
另一件很重要的事是:吳天明來找張藝謀了。
吳天明是西安電影製片廠廠長。同為電影廠廠長,魏必達籍籍無名,吳天明卻是大名鼎鼎。吳天明找他有兩件事:第一,希望他調進西影;第二,希望他擔任即將由自己執導的一部影片的攝像。
西安畢竟是自己的家,張藝謀自然想調回去。可轉而一想,人家廣西廠對自己不薄,自己就這麼走了是不是有點忘恩負義?再說,那時的調動是要兩邊單位都同意的,廣西廠肯定不會做這種賠本的事。張藝謀因此和吳天明商量,能不能先設法將肖華調進西影廠,一段時間之後,他向廣西廠提出請調也說得過去。吳天明果然爽快,時隔不久,肖華調動的事完成,被安排在圖書室,並且破例分了一套一間半的房子。顯然,西影廠以及吳天明為了得到張藝謀,確實是頂著壓力不惜血本。
1985年底,張藝謀回到了西安——不是調動,而是借調。
廣西廠還是開明的,考慮到張藝謀兩地分居,也考慮到張藝謀如今是大名人了,電影界借個導演借個攝像並不是特別的事。何況西影廠是大廠,能夠向自己這邊遠小廠提出借人,那說明自己已經被人重視了。張藝謀和廣西廠簽了一個合同,由西影廠借用一年,一年後仍然回廣西廠。這一年的任務也十分明確,那就是協助吳天明拍《老井》。
《老井》是又一個反封建故事,發生在黃土高原的老井村。吳天明是一個講故事的高手,張藝謀又是一個極善於表現力量的高手,兩人的合作,使這部電影就有了60%以上的成功率。剩下的問題,就是要找一個能夠表現這種力度的演員。這個演員當然不能是奶油小生的型別,找什麼樣的呢?吳天明給導演組下了一道死命令:就找張藝謀這樣兒的。那是哪樣的呢?用吳天明的話說就是:“外形要像太行山的石頭,硬朗、結實、有稜有角,氣質要深沉,質樸中有股陽勁。”
可是,吳天明派出的4組人馬跑遍了全國二十幾個省市,帶回一大堆男演員照片,卻沒有一個與吳天###中的孫旺泉對上號。電影不能開機,吳天明急得跳腳。這天,吳天明走出電影廠,遠遠見一個人向自己走過來,他心中一動:這不就是自己要找的孫旺泉嗎?近了一看,樂了,竟然是張藝謀。這件事讓吳天明開始深思:能不能就讓張藝謀來演呀?電影史上,不知有多少並未演過電影也從未經歷過演藝訓練的人一上場就演活一個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