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絕響 (第2/4頁)
解衣唱大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麼!你們怎麼連這點覺悟都沒有,還要工資?快滾!
面對群情激憤的戚家軍維權士兵們,薊鎮總兵王保滿臉堆笑:“應該的,應該的!來,兄弟們到校場排好隊,發錢嘍!”
被誘騙到校場的戰士們,至死也想不到:等待他們的,竟是“自己人”的屠刀!
倒在血泊中的將士們死不瞑目。為了掩蓋不堪的事實,官方的各種記錄都語焉不詳,各種資料有的說幾百人、有的說幾千人。考慮到戚家軍大體保持在幾千人規模,個人猜測,應該千人左右。
餘者被遣回原籍。
史書上對此輕描淡寫為:兵變。
我!
不!
信!
原因有二。
首先, 如果是兵變,無論對倭還是對虜,每每把對手打得全軍覆沒而自己“零傷亡”、完全職業化,火器普及率近50%的戚家軍……請問:薊鎮那些“定變”的軍隊,夠不夠塞牙縫的?這是個傻瓜都不會信的謊言——我們知道,明朝軍功的記功方式是,斬首數量為報兵數量的百分之一便是一級功。換言之,將領在兵部檔案裡記載帶兵一萬,那麼打完仗,只要帶回一百顆人頭,就算一級功到手(當然,我們以前說過,首級要嚴格勘驗)。之所以如此,其實是因為朝廷也明白:將領報兵一萬,其實可能有四成是虛報,真實兵員只有六千,其中絕大部分還是用來湊數的叫花子,更有不知多少的私蓄農奴在給他種地,真正能打的可能就是這廝用貪下來的軍餉養的三四百親兵和家丁——這幫人吃得好裝備好訓練足。戚家軍大部分時間規模維持在三千人左右,直到戚繼光去世,斬首數量您猜有多少?
超過十萬級(當然,客觀地說,水分也不少)!
憑這種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滅霸般的戰力,真要“譁變”,誰能“剿滅”得了?戚家軍的戰績甚至把朝廷首級功的賞格拉到歷史最低點!我們常說首級功,那明朝的首級功到底啥價格呢?
答案是:不等。
最貴的是東虜(滿族同胞女真人),最高時五十兩一顆腦袋。明初天下未定,蒙古族同胞還沒死心遠遁漠北時腦袋也一樣值錢:二十兩一枚,外加晉升一級職務。如果你不要當官只要錢,也行,五十兩,一口價。據顧誠先生考證,明朝的大部分時間,人頭的大盤價平均在三至五兩左右。比較不值錢的是內地亂黨的人頭,跟東虜北虜們比起來,不值一提:二十個腦袋才算一級!不過,這可不是最便宜的——這隻能算“白菜價”,遠不是青草價。青草價是倭寇的腦袋——別看一開盤就一路攀升,高得不要不要的,幾十兩……然後戚繼光入場了!老戚根本就沒聽過什麼跌停板、腳踝斬這等說法,出手就是一路狂砸,到最後,生生把價格砸到不見底的天坑裡:三百多級算一顆(當然,真倭遠沒有那麼多,絕大多數是“從倭”的,以後會詳說)!
這種虎狼般的部隊,要一下子打斷他們的脊樑骨,只有一種解釋。他們被拔了爪牙——沒有武裝。
誰見過赤手空拳“兵變”的?
那叫“討薪”,對吧?
其次, 看判決。首犯誅,從者流。請問,如果是兵變大罪,誅殺首犯後,其餘人等應該充軍,為什麼要發回原籍?
唯一的答案只能是:有人怕他們再次成軍!
這一點是我作出如此判斷最主要的依據。
誰怕?
您說呢?
再看此事的處理過程,答案呼之欲出!
給事中戴士衡、御史汪以時曾為此大聲疾呼,為戚家軍將士鳴冤叫屈,要求徹底調查。但“巡關御史馬文卿庇保,言南兵大逆有十,尚書石星附會之”(馬文卿給戚家軍列了十大罪狀,尚書石星跟著落井下石)。
處理結果是:王保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