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當時能夠參加復興社的條件是:第一要有後臺。我所在的區隊就有好幾個學員是師長、軍長的兒子,如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的女婿賈成騫就在我們區隊,而像我這樣真正來自農村的學生很少;第二要有一定的活動能力,能說會道,表現積極,如我們區隊的足球隊員王偉;或是成績突出的陳貴華,他是高中畢業生,很有才華。我一是不夠條件參加,二是在思想上就是想好好學本領,將來能在戰場上同小日本一爭高低,保家衛國。
入伍生轉入正式生後,軍事生活雖然要求仍很嚴格,但課餘活動卻比入伍生寬鬆了許多。除了上課和訓練外,每週日晚上可以自由支配。學生可以到圖書館閱讀各類書籍,到軍校俱樂部、校刊部及操場上自由進行各種活動。這樣就打破了隊與隊、班與班的界線,使情投意合者組合在了一起。在這些活動中我結識了幾位至交好友,阮慶(原名阮慶才)、梁彝、廖政武(原名廖斌)等人。特別是阮慶和我成為一生的莫逆之交。阮慶愛打網球,我常和他一起去俱樂部打網球,每週總會玩上兩三次。俱樂部裡還擺放了許多樂器,鋼琴比較難學,我就學風琴,增加了一些音樂知識。軍校的體育活動也很多,籃球隊在當時社會上都很有名氣,還到上海同外國人打比賽。學校的游泳池號稱是亞洲最好的,設有跳臺。每個學員都要求能夠獨立游完100米。記得第一次上跳臺,我不敢往下跳,教練就硬把我推下去,這樣練了幾回也就不怕了。學校為了提高同學們的游泳技術,還請社會上最好的游泳運動員來當教練。
週日,我們時常外出。那時的南京比較荒涼,特別是城西,靠近金陵大學一帶,都是些農民的菜園子。我入學時南京城沒有幾條像樣的馬路。國民政府門前的柏油路也才修好一兩年,以前都是石子路。當時,南京的人口不到100萬,城市建設可以說是剛剛開始。最繁華的地方就是太平路,後來又修建了新街口,有一家影院,常放一些美國電影。正式學員的活動範圍也比當入伍生擴大了許多。校外的老鄉、同學常有往來。中央大學靠近軍校,有時也會和一些中大的同鄉聚餐。國民黨培養軍事人才的學校是黃埔軍校,培養黨務人才的學校是陳果夫、陳立夫兄弟主辦的中央政治學校(遷到臺灣後改為政治大學)。我中學時代的好友黃文清就考上了這所學校,我們每月總會相聚一次。南京的河南會館也是我常去的地方,當時河南學子來南京投考大學、軍校,都會住會館裡,入住不花錢,每天只收兩角飯錢。
讀書期間,我們還經歷了一場新生活運動,主要是蔣介石、宋美齡夫婦倡導的。新生活運動就是強調講文明,懂禮貌,遵守秩序和四維八德等封建傳統內容。具體內容無非就是如何待人接物,比如走路時要靠右行,不準隨地吐痰,講究清潔衛生等。當時南京宣傳得很厲害,到處都貼滿了標語。特別是宋美齡出力很多,動員了許多婦女團體參加,對移風易俗有一定的推動作用。我個人對此事的認識,最初還是覺得很重要,也應該。但以後的看法就完全改變了。這主要是因為,當時中國社會最需要解決的是人民大眾的生死存亡和民族危機。老百姓都吃不飽穿不暖,還講什麼新生活?所以這個運動當時也只是在上面喊喊口號,廣大群眾響應的不多。黃埔軍校遷到南京後,還在軍校大門附近修建了一所高階俱樂部--勵志社,是請當時東南大學(後改為中央大學,即南京大學的前身)著名教授楊廷寶設計的,1929年建成。這個俱樂部主要是國民黨上層人物活動、聚會的場所,同時也是黃埔學生的俱樂部。它對維繫黃埔畢業生的團結有很大的影響。
勵志社的一號樓是一座二層小洋樓,很標緻,是蔣介石夫婦在南京的半個家。蔣介石特意在小樓旁題詞:革命、革心、立人、立己。此外,還有一座樓內設有60個床位,專門接待黃埔前五期畢業的高階將領,大都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