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 那時農村民風淳樸,農民對於向國家上繳田賦,都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稱之為&ot;完糧&ot;。不管是富人還是窮人,完糧的觀念很深,無論滿清還是民國,農民都視之為天經地義,是應盡的義務。農民憑地契到縣城完糧,每畝田地一年要繳納一定的田稅。完糧的憑證就是地契,所以農民都將地契看作是命根子。母親雖然不識字,卻總是小心謹慎地收藏著家裡的地契,將它放在一個鐵盒子裡,再藏到小偷找不著而又不易受潮的地方。家裡地多的人一般都是自己上縣城完糧,記得我家每年都是由朱老舅去。地少的貧困人家則由村長代收代繳。當時同村的居民大多能和睦相處,地主和窮人之間,表面上也過得去。但不同村落或家族之間經常因爭奪土地、水源發生衝突,雙方糾集幾十甚至上百人,帶著梭鏢、大刀、棍棒等混戰一場,有時把一方打敗了或經人調停勸解,雙方就散了。如果失手打死了人,往往會發生更大的爭鬥,還要到官府打官司。我就見過兩場大的械鬥,一場是我們關家店關家和谷家不知何因發生械鬥,雙方都集聚了很多人,打了一陣沒出大事,也就散了。另一場是我隨四爺在張家讀書時,張家老四同姬家爭搶農田用水,打群架時被對方失手打死。後來姬家賠了錢,兇手坐了牢才算了事。這種矛盾一直延續著,有時會影響幾代人。各宗族新的繼承人首要任務就是宣誓繼承前輩的遺囑,祖上的遺書常常記錄著本族的仇人為某某,對仇人絕不能手軟,一定要報仇雪恨。它往往成為繼任者終生的誓言。
在我上中學以前,國民黨尚未統一中國,家鄉駐防的全都是北洋軍閥的軍隊,有些軍閥部隊其實就是收編的土匪,他們橫行鄉裡,欺壓百姓。當時在我家鄉一帶駐防的主要是任應歧的部隊,他原本是直系軍閥吳佩孚部第十師師長。1927年初,當北伐軍準備進軍河南時,任應歧陣前倒戈,轉眼成了國民革命軍第十二軍軍長,此後仍駐防潢川一帶。他的一名部下戴民權就駐紮在息縣縣城。戴的部隊就是土匪改編的。那時的農家子弟是不肯當兵的,正所謂&ot;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ot;。因此,戴部招收計程車兵大都是無業遊民和地痞無賴,紀律非常差。當時老百姓就怕過兵,軍閥部隊路過的時候那真是雞犬不留,當兵的一進村是見豬殺豬,見雞捉雞,所有吃的是一掃而空。如果不逃,年輕的姑娘就會遭到姦淫,身強力壯的小夥子肯定會被捉去當伕役。我小的時候,就經常隨大人到河對岸二姨家躲避。
除了軍閥部隊的橫徵暴斂外,時常還有小股土匪打家劫舍,散兵遊勇勒索,逼得民不聊生,於是河南的農民開始紛紛組織紅槍會,抗暴抗捐。紅槍會完全是農民的自發組織,最初的稱號有好多,如大刀會、扇子會、黃槍會等,我們鎮上的紅槍會就叫太極道。它沒有明確的綱領,主要就是反對軍閥的苛捐雜稅。紅槍會最初是由一個一個的村子單獨發展起來的。開始時相當分散,大都是先由村裡習武的年輕農民組成,每村有一個武教頭。後來幾個村子合起來選一個大頭目,慢慢地發展成幾萬人的規模。整個息縣較大的村莊都設有紅槍會堂,是它的基層組織。每堂人數少則幾十人,多則上百人。會眾在會首的主持下,習武練功,演習戰法,遇事得服從調遣,拼命衝殺,不當孬種。為了鼓舞士氣,紅槍會還表演所謂的刀槍不入。他們用的槍都是土造的,子彈也是自製的,最多不過就打百十米。會首事先做好試驗,掌握好距離,令一排會眾向另一排距離合適的會眾瞄準射擊。子彈射到身體時,早已失去了力量,四周的村民看了真是驚訝不已。我看了以後也是深信不疑,真以為他們可以刀槍不入呢。我們縣的紅槍會興起於1923年,以後慢慢地組織起來,自發地抗捐抗稅。
此外,各村的紅槍會還安排夜間打更放哨,防匪防盜,起到了一定的維護地方治安的作用。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