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說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出紅樓而色妙,對白日而顏新。曠古未作,於今始陳。俾眾伎而皆掩,擅奇能而絕倫。於是揚袂疊足,徘徊躑躅;雖進退而有據,常兢兢而自勖。球體兮似珠,人顏兮似玉;下則雷風之宛轉,上則神仙之結束。無習斜流,恆為正遊;球不離足,足不離球。弄金盤而神仙欲下,舞寶劍則夷狄來投……疑履地兮不履其地,疑騰虛兮還踐其實。當是時,華庭縱賞,萬人瞻仰;洛神遇而恥乘流,飛燕逢而慚在掌……
賦文的內容自然有些誇張,但宮中美人弄球,那種“球不離足,足不離球”的技藝實在令人痴迷。她們身姿輕盈,往來迅疾,“疑履地兮不履其地,疑騰虛兮還踐其實”,球技高超。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少年輕球戲爭籌(3)
從那位在長安街頭蹴鞠的三鬟女子的衣著看,她必是窮苦人家出身。再結合史書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出,唐朝時稱得上全民踢球。上自皇上、王公貴族,下到庶民百姓、走卒腳伕都愛玩蹴鞠。
眾人在場上飛奔爭搶,踢踏騰轉,塵土飛揚,揮汗如雨。一場激烈的蹴鞠比賽踢下來,心中固然是酣暢淋漓、快意無比,可是低頭看一看腳下的那一雙鞋,只怕早已經呲牙咧嘴,露出腳趾頭了。
唐朝時可沒有什麼足球鞋膠底鞋,大家穿的鞋子全是布鞋或者木屐,權貴富裕之家的弟子可能穿得高階一些,不過,就算是皮製的鞋靴,比布鞋也結實不了多少。
在大唐最繁盛的時期,普通百姓的生活應該衣食無憂,然而不缺吃穿並不能決定一切。那時的手工業並不發達,身上穿的衣服、腳上穿的鞋子全要靠鞋匠和女人們一針一線地做出來。在一般的百姓那裡,要做成一雙布鞋,不但要花費銅錢拼湊好做鞋的材料,做鞋的過程本身也費力耗時,十分不容易。
由此看來,除去達官貴人和軍中的將士,那些在長安街頭和裡坊的屋巷中間蹴鞠的少年,只怕多有赤足的,或者像那位三鬟女子一樣,腳上穿著一雙簡陋的木屐。
在電視上看過非洲孩子赤腳玩足球的樣子,唐朝的少年們玩蹴鞠時大概也是那種情形吧,只是當時的鞠球可要比現在的足球硬得多。
這種全民皆習的玩意兒自然也在唐詩中有所反映。比如韋應物的《寒食後北樓作》一詩中寫道:
園林過新節,
風花亂高閣。
遙聞擊鼓聲,
蹴鞠軍中樂。
寫的是寒食節時,軍兵們伴著鼓樂之聲,在兵營中玩蹴鞠,陣陣歡聲被春風遠遠吹送過來。
而貫休的一首《少年行》中“自拳五色球,迸入他人宅。卻捉蒼頭奴,玉鞭打一百”,描寫街頭上踢野球的貴家子弟的豪橫無理,讀起來就很讓人掃興了。
鞠杖如刀馬球場(1)
1
公元824年四月的一天傍晚,十幾輛馬車駛過長安城的街道,一路駛進大明宮。
馬車上裝滿了紫草,堆得高高的,沿著寬敞的大路駛向紫宸殿。靜穆莊嚴的宮城內,這些過載的馬車看上去特別刺眼。
幾名衛士迎上前來,攔住馬車查問。坐在第一輛馬車上的一個男子跳下來,自稱名叫張韶,是宮內染坊裡的匠人。
“這些車上裝的是什麼?”衛士們問。
“是送往染坊的紫草,用作染料。”張韶說。
衛士們滿臉狐疑,“真的是紫草嗎?怎麼這些馬這樣吃力?”衛士們嘴裡說著,就要上前去掀開車上的紫草檢視。
張韶一見臉色大變,突然大喝一聲,只見十幾輛馬車上的紫草一下子掀開來,草堆下面猛地冒出百十個刀手,撲上前揮刀砍向衛士。
鞠杖如刀馬球場眨眼之間幾個衛士便被殺死,刀手們毫不遲疑,跟隨著張韶直奔銀臺門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