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顧莫傑說著說著,覺得自己有些可笑:和一個百歲老翁談什麼生意呢。
於是他就緘口不言,乖乖看棋。
……
顧莫傑口中提到的“一個網路的價值,是和網路內節點數量的平方倍成正比”理論,是羅伯特。梅特卡夫發現的,被稱作梅特卡夫定律。
一般來說,這個定律在很多地方是對的,但凡是過猶不及,如今它也被人類濫用得太多。
比如,正常使用這條定律時,思路是這樣的:
一個社交網路裡,有10朋友的時候,這10個人每個人都有可能因為其他9個人的社交攀比或者社交流行而產生消費動機和行為。所以,這個網路有90次消費動機。
當這個朋友圈有20個人,每個人理論上有可能受到其他19個人任何一個人的流行攀比影響而花錢,所以一共是380次消費動機——朋友圈人數變成2倍,消費動機次數變成了4倍。
這麼看,梅特卡夫定律是很正確。
基於這種思路,華爾街的人認為:假如有10億使用者的facebook市值2000億,擁有另外10億使用者的“初見”也市值2000億,那麼當“初見”鯨吞消滅facebook、並且擁有全部20億使用者之後,“初見”就該值8000億。
因為梅特卡夫定律在網際網路圈的濫用橫行,這個圈子是“馬太效應“的最強擁躉。
所謂馬太效應,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出自《聖…經。馬太福音》中的原話:“凡是貧乏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走;凡是富足的,要賜予他更多,讓他多多益善”。
後來,馬太效應被泛用於一切會導致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滾雪球領域。
網際網路世界最講究“贏家通殺、弱者全死”,自然是馬太效應的最重災區。
但顧莫傑不這麼看。
梅特卡夫定律也好,馬太效應也好,並沒有看到人類被過度分享之後形成的抗拒、形成的最求個性和小眾的逆反。
每一個個體節點,在被1億個流行源引誘的情況下,和被2億個流行源引誘的情況下,實際最後的消費衝動可能並無二致。
而且,初音智慧提供的人工智慧偏好分析,正在結構傳統的流行趨勢製造型社會。
人們既然會因為過度分享的轟炸而去用snapchat,既然snapchat能夠在facebook已經如此龐大的時候依然異軍突起,就證明了衝破梅特卡夫分享牢籠的需求是存在的。
顧莫傑對初音智慧的投入,從遠期來看,未嘗不是自己革自己的命——他或許會忍受當這個世界的底層傳媒法則被顛…覆之後,初音網路科技股值下挫的痛苦。
但是他知道自己必須要革,不然就會有後來者革他。
顧莫傑念及此處,他和吳老這盤推演,也差不多完了。
“西方人研究《聖經》,研究了兩千年,總結出一個馬太效應。其實在我看來,所謂馬太效應也好,梅特卡夫定律也好;翻譯成中文,《老子》半句話就說破了。”
“哪半句。”吳老神光內斂,眼皮也不抬。
“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
“……是麼。”
隨後是良久的沉默。
“凡是貧乏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走;凡是富足的,要賜予他更多,讓他多多益善”——這句話,可不就等於“損不足而奉有餘”麼!
“果然。”吳老吐出這兩個字時,只覺得一股靈氣衝上天靈蓋去。
三十年來,和武宮正樹之間的靈魂揣摩,豁然貫通。
顧莫傑也鬆了口氣,他知道對方認同了他的說法。
“其實,也不能說西方人就完全沒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