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部分 (第3/5頁)
冬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護家族兄妹的勇士。
阿祥要的效果還不止這個。他對族人說,張歆即使改嫁程啟也沒什麼,甚至,是應該的。
首先,程啟沒老婆,張歆沒丈夫,如果一個願娶,一個願嫁,合情合理,無罪無錯。
其次,要不是程啟,小強多半回不來,張歆也活不成,一個家生生完蛋。程啟對張歆的恩義怎麼報答都不過分。戲詞話本不都說麼,大恩大德無以為報,唯有以身相許。如果程啟想娶,張歆理所當然應嫁。
再說,張歆不是陳家嫁出去的女兒,是陳奉賢入贅張家生的女兒,又招了上門女婿。她的出生和婚姻都是為了延續張家的香火。雖然有了小強,可孩子太小,還不能支撐門戶。再找個男人幫她撐起張家,撫育孩子,也說得過去。
至於陳家,她從前不是從陳家嫁出去的,再嫁也同陳家沒關係。
旁邊聽的人,就有暗中想:這念過幾年書,還真是不一樣。乍一聽挺歪的理,給他說的一套套的,好像還真是這麼回事。
陳氏家族多數人對於張歆可能再嫁給程啟的看法是矛盾的。一方面,陳林氏是官府正式表彰的節婦,張歆是受人讚譽的孝女,讓陳家人臉上有光。一旦改嫁,張歆的好名譽就沒了,陳林氏的光環也受影響,陳氏家族好容易高大起來的形象,將崩潰。另一方面,以陳家的現狀,就是未婚女兒,程序家門也是丫頭,最多侍妾。張歆再嫁之身,如果真能給程啟做正妻,無疑給陳家掙了面子。以張歆對陳氏的幫扶,將來好處更大。
沒有人反駁辯論,大家都等著族老發話。
張歆對於自己的來歷,只說原在南京,母親那邊已經沒有近親,丈夫原就是孤兒。陳氏家族也沒人細問打聽。
南京離他們太遠,只知道是開國的都城,很大,住了很多官很多民,很繁華。具體的哪條街哪個號哪一家,對他們完全沒有意義。一個女子,如果不是在原來地方無依無靠,過得不好,即使為了孝道,也不會拖著兩個年幼的孩子,千里迢迢,親自送父親骨灰返鄉。回來了,認祖了,就是一家人,何苦非要逼她揭出傷疤?
流言傳到湖西村,就有人著急起來:阿歆從前到底在哪裡?母家和夫家還有沒有人?找他們來證明阿歆冤枉呀。
有族老說話:“沒有的事,慌什麼慌?不過幾句謠言,又不是官府要判罪,找什麼證人?外人怎麼說不管,族人不得傳謠。”
一個家族的興旺,說到底,要靠兒孫爭氣,然而,也需要一點運勢的。湖西陳家一直以來缺少一點運勢,一直很想抓住一點。
張歆的出現,是個好兆頭。陳家沒有猶豫地接納了她。她的來歷確實有些不明白,因而,族老們一直留意著,推斷著。
他們看見她孝敬陳林氏,友愛兄姐,提攜晚輩,善待族人,一點點地做,一點點地成功,慢慢地站住腳,慢慢地贏得自己的地位。他們困惑了,懷疑了。張歆不是不好,而是太出色,不象陳奉賢能夠生養出來的女兒。
她美麗,聰慧,年輕但沉穩,見識過人,機敏練達。什麼樣的父母,什麼樣的人家,才能養出這樣的女兒?能養出這樣女兒的人家,即使招婿入贅,又能看上陳奉賢?陳奉賢在陳家子弟裡算出色的,讀過幾年書,膽子大,會講話,眉眼英挺,有女人緣,可畢竟是個粗人。什麼樣的運氣,使得他在受傷失憶,年紀也不小的時候,還能娶上張歆的娘?
等到張歆向他們推薦跑船人帶回的作物和蔬菜,這種困惑懷疑就更濃了。
那個番茄,跑船的水手聽西洋人說是狼果,好看但有毒,不能吃。張歆告訴他們能吃,還很好吃,可以涼拌,可以熱炒,既能做菜,又能做果,喜曬喜幹,只要肥足,好種好長。
一個深閨女子,怎會知道的比走南闖北的船員還多?從沒拿過鋤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