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部分 (第3/4頁)
津鴻一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枝視若罔聞,立場上完全反對奧斯卡。
劇作家達德利…尼科爾斯是拒絕奧斯卡獎的第一人。1935年,此君因《告密者》一片獲得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但就在奧斯卡頒獎之前,好萊塢的編劇協會正在鬧罷工,作為其中的一員,尼科爾斯毅然拒領奧斯卡。
1971年,喬治…C…斯科特憑藉《巴頓將軍》中的巴頓一角,獲得了當年的奧斯卡影帝。作為好萊塢演員中的異類,斯科特“昂昂然若野鶴之在雞群”,他厭煩電影圈的爭名逐利,曾屢次刻薄地數落奧斯卡是“屠宰場裡的美妙競技會”、“兩個小時的肉類閱兵場”,拒絕同行提名自己。
而這一次獲獎,在接到學院邀請參加頒獎禮的通知後,斯科特選擇奧斯卡之夜待在家中看曲棍球比賽。
1973年,憑藉《教父》獲得影帝的馬龍…白蘭度本人缺席頒獎禮,卻特地派了一名印第安少女代替他到場參會。起初人們都認為他是讓這名小姑娘來替他領獎,“馬龍…白蘭度非常遺憾地不能接受這個十分慷慨的獎項。”然而聽了小姑娘的開場白以及隨後一番抗議印第安人在影視作品中受到歧視的演說,人們才恍然大悟地發覺白蘭度又狠狠地抽了好萊塢一記耳光。
等等例子。
沒辦法,不涉足這個圈子,根本無法瞭解它的底細和內幕、潛規則。
即使學院制定了看似嚴密和公正的評選規則,但在追名逐利的電影公司看來,沒有不透風的牆。它們先是爭相在好萊塢的兩份行業刊物《綜藝》和《好萊塢報道》上投放長達幾十頁的廣告。然而廣告的效用只是在公眾範圍內為影片做好宣傳,想要真正獲獎則必須要從手握選票的學院成員開始逐個攻關。
從學院創立開始,搶奪評委席位就成了各大電影公司的獲得學院獎的最有效途徑。在梅耶和範朋克的共同影響下,前十幾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獎項,幾乎全被米高梅公司收入囊中。米高梅式微之後,群雄逐鹿,每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評選背後,總是暗流洶湧。
這些天來他逐漸的也知道了一些奧斯卡的內幕,知道學院喜歡什麼型別的電影,知道那些評委投票是怎麼個方式。
和戛納、威尼斯、柏林等設立競賽單元的電影節不同,奧斯卡獎的評委長期固定且人數眾多,美國影藝學院的正式會員和少數榮譽會員、候補會員等,都是擁有奧斯卡獎投票權的“評委”,相反,大多數電影節則是由每年更換、各個不同的七八位特邀評委負責評獎(而且評委會主席一般還擁有更高的投票權重)。
也就是說,奧斯卡獎類似於美國電影行業的全民普選,而歐洲三大影展的評獎則是自上而下的貴族分封。
在影藝學院剛創立的時候,除了梅耶和範朋克等36位奠基人之外,進入評委圈子的大約有350人,他們基本上都是各個工種的電影從業人員。隨著奧斯卡影響力和選片範圍的擴大,越來越多各行各業的人士,加入到了學院評審的隊伍中來。但執行邀請制的學院不公開具體成員名單和資訊,所以詳細的奧斯卡評委名單從未被披露過。
而根據1997年一次公開且詳細的統計資料表示,學院擁有投票資格的會員(基本就是正式會員)有5371人,包括演員1380人、製片人450名、編劇417名、聲響師413名、榮譽會員397人、長片導演354名、美術師352名、新聞人員346名、動畫和短片導演315名、配樂師253人、剪輯師225人、攝影師161人、特技師154人,餘下的154名會員(評委)則大多是各大電影公司的領導層、以及與好萊塢關係緊密的知名律師、銀行家和富商。
與此同時,學院為了保證每屆評選結果的穩定,也在控制著評審人數的增長。
說是6000,其實根本沒有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