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愛德華·吉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歷史上首次稱《衰亡史》為使古代世界與現代世界相銜接之橋樑者乃尼1克爾夫人。吉本本人自稱曾生動描寫了非羅馬文明 與宗教的勝利。不論我們的觀點和信仰如何,此一論點卻決不容疑議。吉本在其所架橋樑的古代一端,已詳為此一背景作下準備,並於其綜述要領的三大章中講明自己的中心思想。此三章幾未作任何刪節已全部保留在新本中,因不如此便不足以使讀者全面理解吉本的意圖和結論了。刪節的例子可見之於有關羅馬諸省及軍事力量的各章中,因此類特殊問題一般現代作品所作論述已更為詳備。在講明背景之後,整個敘述則始終隨帝國政府之起伏和發展線路前進,直至476年前後西羅馬帝國之最後解體。在此過程中,有些章整章被刪,有些特別複雜之敘述則代之以簡略概述。
本書後半部所涉及時間,幾近一千年,這與自公元180年至476年這段要短得多的時間,形成了對照。因此吉本的敘述便不可避免地常需匆匆帶過或簡略概括,因而處處暴露出他對拜佔廷歷史所知有限,評論亦多欠當。儘管如此,我們卻不能忘記吉本所寫的最佳篇章大部分仍在該書後半部中,而他對於終使君士坦丁堡走向滅亡的各種事件安排的周密,仍為後人所不及。
本刪節本則始終堅持這一中心脈絡,而對某些次要問題則不免忍痛割愛。而即使對這些較次要問題亦儘量保留其大旨。比如,伊斯蘭教的興起雖被保留,而阿拉伯人往西直到西班牙的征服和文化擴張便全部刪去,因當時西班牙並不在帝國範圍之內。因此,關於現代歐洲國家發展情況的敘述以及神聖羅馬帝國的進展情況亦或全部刪去,或大加砍削。另一方面,對義大利的幾次重大入侵以及在西羅馬帝國崩潰之後對羅馬的擄掠卻差不多仍全部保留下來。
羅馬自始至終什麼時候也不失為一座皇都,對她的萬千苦難吉本從來也不曾1 此處原文為barbaris 實即&ldo;野蠻文化&rdo;之意。因在古代史中,羅馬人把帝國以外的民族一律稱作野蠻人,這顯然是完全不切實際的。因此,後來在英語中barbarian 一字也具有了&ldo;非羅馬人&rdo;的含義。這不免給翻譯帶來一定困難,請讀者留意。在以下的譯文中,仍擬儘量保持其本來面目:能通處仍一律譯作&ldo;野蠻人&rdo;。
‐‐譯者頁面忘懷。
羅馬無所不在的思想實為史學家吉本所具備的一項重要優秀品德。他始終毫不含糊視羅馬帝國為一單一整體,而其後之作者卻無一人有此思想。即使在羅馬領土已被東、西兩政府分割為二時,羅馬仍為一帝國而並不存在兩帝國一說;同時雖然後來君士坦丁堡已不再使用拉丁語,而該城的希臘公民卻仍十分正確地自視為羅馬人,並稱自己所使用語言為&ldo;羅馬語&rdo;,因而在口語中,現代希臘語至今仍保留此一名稱。因此,當1453年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直搗君士坦丁堡的時候,當時倒下的並不僅僅是這一城市;可以稱之為建於公元前27年的羅馬帝國亦隨之徹底瓦解了。然而,吉本的敘述卻並未到此結束。
吉本曾在一段早已聞名於世的文章中講述過他所以撰寫《衰亡史》的緣起。還說到他最初計劃原擬&ldo;僅以那一城市的衰敗為限,而非帝國的徹底解體&rdo;。而且僅僅是在新計劃已接近實現之前不久他才決定作此改變。但是最初的意圖他卻始終未曾忘懷。是以在整個這部作品中,他時而仍禁不住要對該城日益衰落的景象作一番描述,而且在他對新羅馬的最後崩潰已作出繪聲繪色、令人驚心動魄的描繪之後,卻還要為他這部傑作錦上添花另加上一篇措詞平靜的後記;藉以描述中世紀和16世紀羅馬所處狀況,但這段描寫,總的講來,和他在他唯一的那次拜訪中所作極為細緻的介紹實已無大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