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兆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必離散不可得用也。是以入守則不固,出誅則不勝&rdo;,這就是三代暴王夏桀、商紂、周幽、周厲之所以被滅國、覆社稷的根本原因。
墨子求天下之利的一個基本要求,就是個人之利服從整體之利,自己&ldo;不惡危難&rdo;,而&ldo;欲人之利也,非惡人之害也&rdo;。 墨子把求天下之利作為義、善的本質內容,因而他在道德標準上提倡以損小己來福眾人之利,&ldo;任,為身之所惡,以成人之所急&rdo; 。墨子把求天下之利的功利觀作為一種道德觀、價值觀,將其提到天意的高度,用以規範天下之度,&ldo;故天意曰:&rdo;……我所利,兼而利之。……利人者此為厚焉&ldo;。 既然利無差等,利益均等是求天下之利的具體目標,那麼,各人在求利的時候,必須以考慮天下全體人的利益為前提,對自己求利的行為應有所約束、限制,提倡為利天下而獻身的精神,反對楊朱&rdo;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ldo; 的利己主義。
楊朱認為,身處亂世,貴生、重己,儲存個人的生命是第一位的。他既反對別人侵犯,也不願為幫助別人而犧牲自己的利益。如果世上每個人都做到了&ldo;全性葆真,不以物累形&rdo;,則攻伐、侵凌、詐取等等損人利己的事也不會發生了。楊朱為己的學說繼承、發展了老子關於小國寡民,原始氏族公社的社會理想。他們都看到了當時社會的混亂和黑暗,&ldo;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rdo; &ldo;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誇。&rdo; 並且認為造成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就在於&ldo;見素抱樸,少私寡慾&rdo;的自然人性被擯棄。所以,&ldo;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rdo; 他們認為,正是人互相欺,所以會造成人之道是&ldo;損不足奉有餘&rdo;, 兩極分化的不平等狀況。如果恢復到&ldo;民至老死,不相往來&rdo;, 人各自為己,至不干涉的自然狀態,這才能與民有利,&ldo;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rdo;, &ldo;無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rdo;。 從某種意義可說,楊朱一派的道家是以各保自身,互不干涉的方法來達到各自得利的目的,從而實現社會的穩定、和平。
與此相反,墨子提倡獻身,提倡自苦,提倡禁慾,以犧牲個人私利以天下之利。他以禹為榜樣,稱道&ldo;昔禹之湮洪水,決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禹親自操而九雜天下之川;腓無朧,脛無毛,沐甚雨,櫛疾風,置萬國。禹大聖也而形勞天下也如此。使後世之墨者,多以裘褐為衣,以跂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曰:&ldo;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為墨。&rdo; 熱心救世,為求天下之利,&ldo;赴火滔刃,死不旋踵&rdo;,正是墨子利為天下精神的寫照。
墨子求天下之利的另一面就是節用。墨子強調節用是針對社會上層的貴族階級,在當時生產力水平比較低下,物質生活資料不很豐富的歷史背景下,要求貴族節用,對百姓來說就是生利。所以,墨子認為,&ldo;凡足以奉給民用則止,諸如費不加於民利者,聖王勿為&rdo;, &ldo;發令興事,使民用財也,無不加用而為者&rdo;。墨子明確地指出,一切工藝製品以能滿足百姓的生活需要即可,欲食只要有足夠的營養能維持人的生存即可,衣服只要做到冬暖夏涼,穿著輕便即可,房屋只要能避風雨,能居住即可,車船等交通工具只要做到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