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預案靠譜 (第1/2頁)
希一奧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三天以後。 張忠和跟林正茂被叫到公社開會了。 雖然縣裡沒有出具正式的檔案,但也沒有表示反對。 既沒有舉手,也沒有舉刀。 記得沒錯的話,國家層面是在1982年才有一號檔案出臺,明確指出包產到戶、包乾到戶,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 檔案只是明確了這樣的做法,不是搞資本主義。並沒有要求必須實行包乾到戶,願意搞就搞,不願意搞不強求,沒有硬性規定。 於是,在這種情況下,幾方力量協商,可以先進行試點,看看效果。 有這句話就足夠了。 只要進行一包到底,有的是效果可以看。 “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種地的老把式們,萬分期待。 個個都認為,就憑多年種地的經驗,今年絕對過個好年。 ........... 儘管做了充分的準備,真正分地的時候還是遇到了一些小麻煩。 全村的耕地按照肥沃貧瘠的情況總共分成了三等。 每一等都是按照人口來分。 最原始的辦法:抓鬮。 抓到那裡,就是那裡。 只不過也有巧合。 村裡有兩戶人家,關係一直很不好。 可是這一次的抓鬮偏偏就抓了相鄰的兩塊地,成了地鄰。 雙方都報怨,叫囂著重新抓鬮。 “我要重新抓鬮,我不跟他家挨著種地。”其中一戶喊道。 另一戶也不甘示弱:“我也要重新抓鬮,誰稀罕挨著他似的。” 笑話。 難不成還能為了你們兩家,重新抓鬮? 就這點屁事,用得著嗎? 再說了,說不定挨著種地,關係就緩和了呢? 這樣想很牽強。 在農村,關係錯綜複雜,沒有那麼容易和解的。 挨著種個地,就能把幾年的恩怨解決了? 絕對不可能,搞不好還要激化矛盾。 張子明趕緊朝著張忠和使眼色,隨即一個村幹部站了出來: “吵什麼,就你們兩家屁大點事,還用的著重新抓鬮,全村都看你兩家的笑話,能和解就和解,和解不了,我跟你們兩個換地。” 就這點屁事,找個人換地不就行了,換好了,再來會計這邊登記一下就是了。 聽到村幹部這樣說,其中一戶小聲嘟囔著: “誰不知道換地似的,你們幾個村幹部不換,其他人誰願意換啊?” 這倒是實話。 普通村民,都不願意招惹有恩怨的兩家。 這事,只能是村幹部們出面換地。 ........ 喧鬧中,總算把地分明白了。 緊接著就是集體的生產農具和牲畜。 小件好分,大件就難分了。 比如說一頭牛,稀缺又值錢,怎麼可能只分給一戶人家呢,除非貼錢。 張子明就給張忠和提了建議。 小件的鋤頭、钁頭、秤桿子,都可以完整的分到一戶人家; 大件的像犁、地排車,這種可以兩戶分一件,至於是哪兩戶,可以自由組合。 而活的牲口,比如說耕牛,也是兩戶一頭,但是這兩戶,最好是父子、兄弟。 要不然容易有爭議。 比如說,隨便兩戶共分一頭牛,那麼這頭牛的使用與餵養,很容易引起吵架,餵養的多少,可不好驗證的。 如果將牛分給了父子兩戶、兄弟兩戶,這種吵架就會少很多。 都是自家人,難不成還會因為共同餵養一頭牛而引發爭執嗎? 一眾村幹部,都贊成這個提議。 當然,有的村民也有意見,比如說家裡人丁不旺的,哪有什麼兄弟父子的啊。 那也沒辦法。 沒有絕對的公平,只有相對的公平。 就像張子明的老爹和二叔,最適合共分一頭牛了。 餵養一頭牛挺不容易的,夏天還好,吃草就行。 冬天就難了。 需要在秋收的時候就要好好備料。 都是兄弟,不會過分在乎,誰多出草料餵牛的。 至於拖拉機,這個真的不好分。 只能還算大隊裡的。 哪家要是用,就給隊裡交錢。 這算很公平了。 如果有錢,直接買走也行。 只是當下的農村家庭,誰家有能力買輛拖拉機啊。 張子明有能力買下,只是還沒有必要。 這拖拉機還是留給大對裡吧,傢俱廠和磚窯廠都能用的到。 吵鬧了一天,總算分好,沒有發生大的不愉快。 至於大林寨村,也是差不多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