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四合院 (第1/2頁)
花不盡的流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1949年新中國成立,彼時經歷戰亂的中國千瘡百孔,百廢待興。
經濟落後和社會貧困是建國初期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偉人等國家領導人意識到,想讓中國實現繁榮富強,就必須透過工業化來加快國民經濟的發展。
於是之後,一個個工廠在全國轟轟烈烈的鋪展開,工人最光榮是彼時時代的口號。
四九城,也是新中國成立後,確定的國家首都,原北平,後更名北京。
作為首都的四九城,工廠開辦的最為盛大,其中建國前有著婁半城之稱的富商婁家開立的婁氏軋鋼廠在四九城頗有名聲。
四九城南鑼鼓巷95號,這是一棟三進的四合院,據說曾經還是某王爺的一處住宅,不過大清早就亡了,建國後由國家收回,如今這裡安排的多是軋鋼廠的員工家屬院。
臨近中午,東城軋鋼廠工人下班的喇叭聲依稀可以聽見,不一會,一波波人群從軋鋼廠散入大街小巷,統一的藍色工裝,純樸至極。
建國初糧食短缺,大多能填飽肚子就不錯,大家臉上面板都帶著餓出來的黃土色,但勞動最光榮,工人最光榮,他們精氣神都不錯,比起建國前,這會大家都對美好的未來充滿希望。
至於為什麼工廠有食堂,而且價格比外面便宜,這會還有這麼多工人出廠?
還不是糧食鬧的,大家都拖家帶口的,食堂雖然少有葷菜,但多少炒菜捨得放油,有點油水的菜,大家多會用飯盒打回去和家人一起就著窩窩頭一起吃。
幾個大媽在大門口聊著天,等著自己老爺們,她們沒有工作,手上這會邊聊天邊糊著紙盒,每月也有一點收入。
這會一個看著四十左右的寸頭男人提著飯盒走近,幾個大媽裡一個大媽連忙起身。
“姐妹們,不聊了,我家爺們回來了”
“行,我家爺們估計也差不多”
幾個女人分開,吳翠蘭迎上前。
“當家的,今天怎麼這麼早”
男人,也就是易中海把飯盒遞過去。
“何太清提前幫忙打飯了,前兩天工廠產量不錯,今天食堂弄了豬肉燉粉條”
何太清也是四合院住戶,本來叫何大清,建國後避諱改成了何太清,他在軋鋼廠食堂當大廚,易中海和他關係不錯,有空也會提前幫他打份菜。
“有肉啊,正好上月的一點白麵我給你做了兩個白麵饅頭”
吳翠蘭聽著有肉目光一亮。
兩人說著走進四合院,這三進的四合院,分為前院、正院、後院。
易家在中院,過去要經過前院,這會易中海經過前院便看到左邊原來空置的房子這會傳來磕磕碰碰的聲音。
“這是有新住戶搬進來了?”
易中海奇怪,因為分在這裡的多是軋鋼廠的工人,他在軋鋼廠也沒聽到有誰搬過來了啊。
“聽說是子弟學校的老師,他家男人和當家的你差不了幾歲,帶著婆娘和三個兒子,那肚子裡還有一個”
吳翠蘭解釋著情況,想到對方几個孩子,語氣低落下來。
她和易中海結婚這麼多年了,如今男人都快四十了,她也沒給生個一兒半女。
“我知道了,回屋吃飯吧”
易中海搖了搖頭沒說什麼。他今年三十八,在這個多子多福的年代,這年齡沒有兒女,他也著急,但兩人去檢查過身體,媳婦吳翠蘭早年飢寒傷了身體,這幾年一直在調養,大夫說不是沒有機會,等著吧。
中院易家房子靠右,這院按以前的規矩是主院,房間偏大些,他家一間四十來平的房間旁邊還有個十來平的小屋做廚房。
兩人回到家,在廚房吳翠蘭準備好的饅頭窩窩頭還溫著,這會糧食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