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頁 (第2/2頁)
嶽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伯爾安•施瓦茨(bertholdschwartz)的&l;原始發現&r;還要早200年&rdo;。[31]
多少年後,李約瑟還清楚地記得,臨下山時,&ldo;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傅斯年又送我一部善本的《天工開物》&rdo;。[32]對於史語所諸位人員的才學和熱情,李氏掩飾不住心中的喜悅,認為&ldo;那裡的學者是我迄今會見的人們中最傑出的,因這個學科一直是中國學者特別擅長的,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rdo;。[33]
李約瑟沒有料到,此次訪問,竟在中國西南部這個偏僻山坳裡遇到了一個堅忍不拔又滿懷熱情的科研群體,特別是一位青年學人的出現,令他眼睛為之一亮,冥冥中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親近感。這個青年將成為李約瑟學術研究生涯中,繼1937年與南京藥商的女兒魯桂珍不期而遇之後又一人生知己。也正是得益於這位年輕人的鼎力相助,才使已不再年輕的李約瑟最終登上了中國科技史研究領域的奇峰‐‐這位年輕的青年才俊,就是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助理研究員王鈴。
王鈴(字靜寧),原籍南京,早年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歷史系,在校期間,其出眾的才華深受中大文學院著名教授沈剛伯器重。為了謀求繼續在學業上長進,王鈴投考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由於當時的主考人與中大文學院的沈剛伯等幾位導師關係不洽,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王鈴雖以總成績第一名的壓倒性優勢贏得了大考頭彩,結果張榜時卻名落孫山,被無情地踢出圈外。當王鈴帶著滿頭霧水質問主考官為何把自己強行從金榜上扯下且掃地出門時,對方竟以&ldo;中大的學生不配到北大讀書&rdo;等理由作了虛妄的回答。王鈴聽罷悲憤交集,學界同仁議論紛紛,皆對北大那位主考官如此無理和狂妄表示憤慨。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