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阿榮博堪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加持,懸掛在佛堂,開始仔細觀想。皈依境中主體顯現是蓮花生大士,本體是自己的根本上師。你們自己有具德上師,就觀想自己的上師;如果沒有上師,可以將本體觀想為法王如意寶。
為什麼要將本體觀想為自己的上師呢?這是因為雖然往昔有無數的佛陀出世為眾生宣講正法,但我們因為自己的業力深重,沒有得到解脫,現在上師重新來到我們面前,親自賜予我們傳承與灌頂,為我們開示阻塞惡趣道、開啟善趣道的妙法,引導我們趨入佛地,上師對我們的恩德很大,與我們的因緣更近。
另外上師是一切功德之源,如果我們斷除狡詐之心,持之以恆虔誠地祈禱上師,今生便可獲得殊勝功德,所以應該將本體觀想為根本上師。
3這樣觀想後,開始念誦皈依的偈頌。按照經書的要求應該念誦十萬遍,但考慮到可能會出現漏念、錯計等情況,要再念誦一萬遍作為補遺,所以應該圓滿念誦十一萬遍。念誦時一定要專心,數量雖然重要,修持的質量更重要。
每一次念誦都應當在心中發願皈依上師三寶。這樣念誦十一萬遍,自己在心裡也應該發願十一萬遍。如果心中沒有發願,只是有口無心地念誦了十一萬遍皈依的偈頌,不會有很好的效果。這樣修持,直到在自己心中生起對上師三寶不退的信心,生起寧捨生命不捨三寶的決心。在沒有生起這樣的信心與決心前,應該精進修持。
二、發菩提心
五加行的第二個修法是發菩提心。皈依後,是趨入大乘還是趨入小乘,最主要就是看有沒有生起利益眾生的菩提心。阿底峽尊者講:&ldo;大小乘以發心別。&rdo;
菩提心是我們成佛之因,如果沒有菩提心,不管你的見解有多麼高深,都不能成為大乘修行者,不會成佛。相反,如果有了菩提心的攝持,哪怕只念一個心咒的善根也會成為我們成佛的種子。
我接觸過一些學佛人,顯現上對大中觀、大圓滿很有信心,而對像皈依、發心這樣的基礎修法卻不太重視,認為這些修法過於簡單。其實證悟空性與修持菩提心是分不開的,如果相續中沒有生起無偽的菩提心,就不會產生證悟空性的智慧,無法真正斷除貪執,得到解脫與成就。
對所有眾生生起菩提心,這句話說起來容易,真正做起來對一般初學者來講比較困難。所以在修菩提心時也要認真聞思,先了解修行次第。
修持菩提心時,在皈依境前觀想:無始以來在六道中輪迴的眾生沒有一個未曾做過自己的父母,他們做父母時對我都有很大的恩德,現在他們由於無明不得不在六道中漂泊,感受痛苦。為了能讓他們早日脫離輪迴,我一定要修成能救度眾生的佛陀的果位。這樣的觀想絕不是在思想上隨便造作一下就可以,一定要做到表裡如一!
一般初學佛的人因為對親友貪執等原因,很難一下子在相續中生起菩提心,所以在修持時大家可以先從對自己有恩德的親人、朋友開始觀想:首先對他們生起菩提心;然後是與自己無關的普通人,對他們生起菩提心;再然後是對自己有過損害的怨敵,對他們也生起菩提心;最後將菩提心推及六道中所有眾生,希求所有眾生都能獲得如來正等覺的果位。
念誦發菩提心的偈頌念誦時,也應當與皈依一樣,一邊念誦,一邊在心中發願,圓滿念誦十一萬遍,心中也同樣要這樣發願十一萬遍。即使圓滿了十一萬遍的念誦觀修後,還要長時間地反覆觀修、串習,直到自己的相續生起真實的菩提心。如果只是在散亂中念誦了十一萬遍的偈頌,真實的菩提心是不會在我們的相續中生起的。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