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衣唱大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能企盼的便是死亡降臨的快些,最好能落下個全屍,到了陰間不要做無頭鬼,終日捱餓,還要任人欺凌。
最早刨出來的土被堆成了一個權做祭臺的土堆,前面儀式性地插了幾隻香燭。這是羅詠昊的主意。依著關盛雲,把官兵們一股腦都殺了,屍體向延水裡一丟,多簡單。最好能順流而下漂到延長,狠狠教訓一下那些狗官。羅師爺不想過早地打草驚蛇,而且需要提振下輔兵們的積極性,建議做一場祭奠儀式給苦力們看。理由很充分,羅師爺又是大帥的主心骨,於是便有了這一幕。其實,羅師爺內心,還是有一絲不忍:他同樣不願意把那麼多人統統變成無頭鬼——那個時代,人們對死後的事,看得比今人重得多。
給敵人留個全屍也算一種無可奈何的善良。
羅師爺不想讓臨死之人多遭罪的願望沒有全部實現:剛剛有個傢伙,見到要自己挖坑,情知必死,於是掄著木鍁試圖掙扎反抗。下場非常慘:幾個槍兵逗弄般地圍著那個傢伙,等他耍脫了力,先是幾桿槍扎到大腿上,倒地後,胳膊肩胛再被洞穿,人便像軟麵條似的癱成一堆,隨即便被綁到祭臺前,成為第一個祭品。
明軍中一直流傳著一門手藝:大剮活人。
尤其是攻城戰,無論是對結寨自守抗拒官兵的北方反賊還是殺官造反的西南苗蠻土夷,這個表演幾乎成為戰前的保留節目,可以極大地提振己方士氣,沉重打擊敵人的氣焰並散播恐怖。高藤豆是老明軍出身,昔日見識過長官的手藝,把袖子一挽便親自下了場。
軍中的表演與刑場上的“磔刑”有很大不同。
磔刑,便是民間傳說中的千刀萬剮,最多的是要割3357刀的“魚鱗剮”,每次挑下的肉只有指甲蓋大小。比較有名的,是剮太監劉瑾,總共持續了三天。第一天晚上,為了讓其留一口氣繼續受罪,看守甚至還餵了他一碗粥喝。另一個著名的人士是後來的袁崇煥,劊子手每剔下一片肉就被圍觀百姓買了去,“生啖之”……
不過,這兩例都是皇命,不能馬虎。其他情形下,劊子手也會看人下菜碟地做些手腳。比如說,如果苦主家裡有錢,便可以少受罪——給到足夠的錢,“依我,便先刺心”!一刀斃命,剩下的只是走形式了。當然,明碼標價童叟無欺,給多少錢挨多少刀再死是有規矩的。否則,誰都想壓價,劊子手的收入便沒保障了。錢也不都是主刀的,還有相當部分要“孝敬”上去。別看道貌岸然的大人們嘴裡唸叨著“君子遠庖廚”,手上沾的血,兜裡揣的錢,可都比一幅凶神惡煞相的劊子手們多多了!
那些沒有足夠錢買到一下痛快的人,會有另一番遭遇。
其實,不僅是磔刑,連死刑中最“溫柔”的絞刑,都是生意。給足夠的錢,“一絞便讓你斷氣”,否則,等人犯暈過去就放下來,劊子手在一旁坐等涼水把死囚潑得還了陽,再吊起來一遍!最多的是“九絞”:救醒八次,吊九次。
無論是斬首棄市還是千刀萬剮,都有監斬官,下達執行命令的也是他。牢子呈上寫有人犯姓名的木牌,由監斬官用硃筆一勾,這叫“勾決”,算是完成最後的程式。那時人們普遍迷信,怕惡鬼索命,於是監斬官不會正對行刑臺,側面而坐,意思是我看不見你,跟此事無關,以後別來找我。傳說中,鬼怕紅色,而且,官服代表朝廷的無尚權威,百邪不侵,因此要穿一身大紅的官服。勾決時,監斬官不會直接劃勾,而是把硃筆懸在那裡,由牢子把寫有人犯姓名的木牌湊到筆尖處一拖,隨即把硃筆拋掉,還是同樣的意思,表示這個人的被殺,與自己無關:你名字不是我勾的,我就是舉了支筆而已,要索命請找別人。舉牌的牢子也有話說:我就是舉個牌子晃一下,誰知道那裡有支勾命筆在!
每個人都是在執行命令、每個人都貌似無辜、每個人都有一套說辭。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