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父慈子孝一家人 (第1/3頁)
青史盡成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朱棣雖說於財稅一道,不那麼精明,但好歹清楚,明朝的稅收七成都是田賦,剩下的主要是鹽稅,至於商業稅,也就是工部負責徵收的竹木抽分,能貢獻一點了。
徐景昌講什麼以稅易賦,兩難自解根本是扯淡。
而這時候夏原吉就出來救場了,“陛下,縱觀整個大明,十三行省都未必行得通,依舊要以田賦為主。至於應天,卻是可以用徐通政的設想,如果陛下覺得還不穩妥,不如就把範圍限定在蘇松常鎮四府和京師金陵。”
朱棣聽到這裡,總算來了一點興趣。
“徐景昌你也是這個意思?”
徐景昌忙道:“確實,不過夏尚書說得更明白一點。臣是這麼想的,凡是進入京師的貨物,大宗的糧食,木材,按照一成收稅,茶葉、瓷器、綢緞等等,品質越高,價錢越貴,徵稅越高,最高可以定在三成。畢竟這都是給達官顯貴用的,與普通百姓無關,更能彰顯吾皇仁德。”
簡言之,不掙窮鬼的錢,專掙有錢人的錢。
朱棣的興趣更濃重了,“你們估算過嗎,這樣的話,一年能增加多少歲入?”
徐景昌和夏原吉看了看,還是老夏站出來,“回陛下的話,粗略估算,第一年也有八十萬兩以上,至於日後能達到多少,卻是不好說,但絕對有望突破二百萬兩。”
聽到這個數字,朱棣再也坐不住了。
“二百萬兩,那可是鹽稅的兩成還多!屬實是一筆鉅款,果然不錯。”
這時候成國公朱能突然道:“陛下,臣聽來聽去,也只是解國庫之難,似乎對商賈搜刮也太狠了吧?”
徐景昌笑道:“成國公,這筆賬不能這麼算。我想請教你,種田一年能收穫幾次?”
朱能笑道:“俺是苦出身,也幹過農活。要是在北平,一年只有一熟,到了江南,或許有兩熟,有些地方還能兩年三熟。”
徐景昌笑道:“成國公說得沒錯……所以種莊稼的,一年賣一兩次糧食,這點錢就要用一年。可商賈卻不同,每天都有交易,每天都要進賬,賺得多,交的稅雖然多一點,但總的收入絕對只會更多。我是真的為了大傢伙考慮的,天日可鑑啊!”
朱能低頭想了想,似乎是這麼個道理,又看了看其他人,大傢伙琢磨了半天,也沒有發現什麼漏洞。
徐景昌這小子還真是厲害,竟然能想到這麼好的辦法。
朱棣又看了看眾人,見沒有反對,也笑道:“既然如此,此事你們戶部和通政使盡快去做吧!”
得了准許的徐景昌和夏原吉從大殿出來,全都長出了口氣。
“夏尚書,咱們倆可要抓緊時間,必須儘快讓陛下看到銀子,不然這事一準黃了。”徐景昌低聲道。
夏原吉怔了一下,“徐通政,我看你說得挺好的,兩難自解,有什麼好擔心的。”
“夏尚書,是你傻,還是我傻?”徐景昌沒好氣道:“你真當做生意是一件誰都能幹得了的事情?朱能他們不過是剛剛進京,腦筋簡單,才容易上當。信不信拿這話去騙蹇義,他根本不會聽的。”
夏原吉心中一驚,也就明白過來。
掙錢不能看多少,還要看是不是容易。
能躺著把錢掙了,幹嘛要站起來?
和勞心勞力經商不同,收租子,放高利貸,這都是最容易,最穩妥的錢,也是地方豪強,世家大戶最喜歡的事情。
如果按照徐景昌的主意,將勳貴的來錢路子變成經商,絕對會複雜無數,還會有人賠錢。
而且這只是應天府,大明朝抑制兼併的策略沒改,甚至會更嚴厲。
要是讓勳貴朝臣弄清楚全部真相,估計可以給始作俑者吹嗩吶了。
此刻夏原吉想起了無數前輩們的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