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欣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注釋44:
阿底峽(982年‐1054年),古印度僧人,學者。北宋寶元元年(1038年)受阿里王子絳曲微之請進中國西藏傳播佛法和醫學。著有《菩提道燈論》等五十餘種論著和《醫學八部》等醫學著作,並請那措譯師等共譯十幾部經典為藏文,是藏傳佛教歷史上重要的人物。他的弟子仲敦巴等弘傳其學說,發展為噶當派。
注釋45:
拉卜楞寺是中國藏傳佛教重要寺院,是格魯派六大叢林之一。藏語中&ldo;拉卜楞&rdo;又譯&ldo;拉章&rdo;,原意為&ldo;佛邸&rdo;。拉卜楞寺歷史上號稱有學僧3600,最盛時達四千餘人,以學風嚴謹、學制完備、講學昌盛、戒律整飭、學者輩出著稱。全寺建築氣勢恢宏,錯落有致,所藏經書極為豐富,還有大量珍貴的宗教和歷史文物,事實上是一座藏族文化、藝術博物館。
注釋46:
左拉(1840年‐1902年),法國作家,代表作有《娜娜》、《萌芽》、《金錢》、《崩潰》等。他開創了自然主義文學流派。其主張為&ldo;準確地按照事實描繪生活,既不需進行任何評價也不需深入事物本質&rdo;,即&ldo;我看到了,我說出來,我一句句地記錄下來,僅限於此&rdo;。
這裡說謝惠仁只在乎看到什麼,而不去想看到的東西代表什麼意義。
注釋47:
&ldo;紵&rdo;的語義,《慧琳音義》卷七十七引《釋迦方誌》捲上,說:&ldo;紵者,脫空象,漆布為之。&rdo;
夾紵,是一種漆塑像的方法,先用泥塑成胎,後用漆把麻布貼在泥胎外面,漆幹後反覆再塗多次,最後把泥胎取出,因此也叫&ldo;脫空像&rdo;、&ldo;脫沙像&rdo;等。這種方法塑像不但柔和逼真,而且塑像很輕,因此又稱&ldo;行像&rdo;。
夾紵造像,原為古代中國創製發明。在漢代,中國已有用漆布製成冠、莒的事例。佛教傳入後,這一技藝應用於造像,便成為中國特創的新的漆器品種。這是印度古來所未有的,因而各經論中均未有這一項造像記載。《洛陽伽蘭記》中有許多關於&ldo;行像&rdo;的記述,其都是用夾紵法造成。
在唐代,夾紵造像技術就已經很成熟了,八世紀鑒真大師和他的弟子如寶、思託等去日本弘化時,帶著這項造像的技術師同去,在日本奈良唐招提寺製造了丈六本尊盧舍那佛、丈六藥師、千手觀音等夾紵像,其構造的技藝極為精妙,至今日本奉為國寶。(這一點,在後文成為謝惠仁的破解密碼的線索之一)
注釋48:
古時在塑佛像時,預先在佛像背後留一空洞,開光時,由住持高僧把經卷、珠寶、五穀等放入封上,稱&ldo;裝藏&rdo;。這是藏傳佛教的儀軌。漢地佛教亦有,不過也有實心佛像開光的。
裝藏過程是很嚴格的,首先要用硃砂水洗淨佛像的空腹,然後趁濕蘸上帶有香味的藏藥用以防腐、防蟲、防蛀,最後再依次裝入珍珠、五寶、貝葉、經書等等。佛像裝藏完畢後,再經高僧開光加持,才能具有靈魂和靈性。
注釋49:
中國佛教四大道場,也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所傳四大菩薩分別顯靈說法於此。分別為山西五臺山,傳為文殊利師菩薩的道場;浙江普陀山,為觀世音菩薩道場;四川峨眉山,為普賢菩薩道場;安徽九華山,為地藏王菩薩道場。
注釋50:
五體投地現多用為成語,表示無上的敬服,但其意來源於佛教,是典型的佛教概念轉化為日常用語的例子。五體投地也稱為&ldo;五輪投地&rdo;,是一種佛教禮節。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