鍵盤戰鬥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至少五錢,會幹的,一個月能掙十五六兩呢。”
這才符合朱高熾的認知。
一名礦工每個月能掙十五兩銀子,才可以養活家人,油鹽醬醋針線等生活品必不可少。
經濟發展違背不了市場。
能培育出優質商品的大明朝,可以做到暢銷全世界,必然有優越的市場。
在西方大航海貿易未興起,而傳統中間商阿拉伯受戰爭影響貿易中斷,世界貿易終止的明中前期。
明朝是靠著本土的市場,才發展出含量高的商品,高價的絲綢錦緞,廉價而又大量的棉布麻布等。
例如英國的工業革命。
他本土自身的市場,是滿足不了工業革命的產能的,也競爭不過大明的紡織業。
而正是因為明清交替,導致中國紡織業的中斷,全球市場出現了巨大的缺口。
才有了英國在印度種植棉花,用棉布取代了中國的布匹,掌握了全球的市場。
透過市場的需求,時代的發展有了先進的技術,才為工業革命創造了基本條件。
大明是有市場需求的。
第一條已經滿足。
唯獨技術的發展,需要朱高熾提前幾百年,加速技術的積累。
當滿足了第二條,工業革命則應運而生。
而且市場也是可以創造的。
朱高熾看了看礦井。
地下水已經解決,而採礦量還需要提高。
英國工業革命後,礦工的收入大幅上升,因為一個礦工的產量,比傳統的手段,提高十倍不止。
“等你們東家回來,讓他去燕王府,咱和他有事協商。”
“誠叔,咱們走吧。”
離開了礦場。
“你找那商人有什麼事?方便告訴我嗎。”
葛誠語氣和善的說道。
治理天下比打天下要難。
大明國力蒸蒸日上,才能令百姓們安穩,人心歸服。
朱高熾雖然軍事不如朱高煦,但是葛誠更看重大公子內政的能力。
不過大公子的手段,有些超乎尋常,讓人看不懂。
到底結果如何,葛誠無法斷定。
“採礦的手段太古老,咱有個法子,可以提高礦工們採礦的速度,還能為礦工們創造更好的工作環境。”
朱高熾脫口而出。
經歷幾件事,葛誠已不再疑慮大公子。
只是作為燕王府長史,葛誠的眼光看的很遠,提出了他的憂慮。
“一臺蒸汽機三百兩銀子,十臺就是三千兩銀子,大公子所謂的新法子,方便是方便,卻提高了成本。”
葛誠慢悠悠的語氣,儘量放緩姿態,免得大公子誤會自己在質問他。
“按照大公子所言,多出十倍的產量,這許多的煤,商人能賣去哪裡呢,豈不是堆放在空地上浪費。”
冶鐵所用的木炭,百姓燒火用的木柴。
用煤炭的是少數。
煤炭價格也不便宜。
“那就讓冶鐵所燒煤鍊鐵,百姓們燒火也用煤。”
朱高熾自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