絢爛冬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結果當然只有戰敗。
甲午之戰失利原因很多,在此不必贅述。失利之後,翁力求“寧增賠款而不割地”,可惜你打輸了仗,之後決定權就不在你手裡了,所以還是把李鴻章請出來去日本挨槍子。
許多書說李鴻章捱了罵,翁同龢卻升了官,這不準確。翁並沒有少捱罵,但軍機領班不是他,練兵的不是他,拍板把軍費去修圓明園的也是慈禧不是他,他不可能為戰敗負責。只不過他左右不討好,所以有人試圖落井下石而已。
甲午戰敗其實是對所有人心理的一次大沖擊,因為多數人根本不知道我們會輸得這麼慘,還割地了,這是奇恥大辱,光緒都痛苦地說我不配再做天子了。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這就好像《三體》裡面地球人看到一滴“水滴”就毀了全部地球戰艦一樣。當時翁內心的焦慮也是很大的。他後來引薦大言炎炎的康有為,個人以為恐怕跟這種知識結構受到的衝擊有很大關係。
但有個段子,記載翁同龢對康有為的評價:
傳說康有為公車上書之後,光緒想點康有為做狀元,卻不料被李文田克了。
原來康有為在京時,曾經住在李文田家裡,跟他家的女傭人吵了架,李文田就很討厭他。李恰巧是判卷組的人,對康的文筆語氣太熟悉,於是找了點瑕疵,把他的卷子扔到二甲之末。這事被翁同龢知道後,翁對李文田說:“這輩功名之士,中了狀頭,便志得意滿,不會再胡鬧了,現在這樣,便從此多事了。”
後來果不其然。
我個人願意相信這事的真實性。因為我一直覺得,舊體制中訓練出來的精英,於新學問新知識瞭解得比較差,但在識人待物方面,還真是有一番門道。翁對康的判斷,完全準確。可惜甲午之後,連翁這樣的老君子都惴惴不安於孔孟之道是否真能抵擋堅船利炮,被康這樣大言不慚的公知矇騙一時,也是很自然的。
當然,推薦康有為的時候,翁同龢又犯了讀書人的老毛病。他自己知道光緒十分喜歡這個人,所以捧他說“康才勝臣十倍”。但又怕康這人靠不住,加了句“人之心術,能否初終易轍,臣異未敢深知”。
得了,您這末一句又把支援康有為的新黨給得罪了。
力薦康之後,翁已經為舊黨不容。正好光緒想康有為想得發瘋,翁同龢因為態度不堅定,被光緒訓斥,舊黨馬上找了個介面把他開革回家了。戊戌之後,慈禧本來想殺他,還是榮祿說了一句話:“本朝尚沒有殺過師傅”,才留下他一條命,叫他每天去縣衙門挨訓。一個七十歲的老人,做過帝師,告老還鄉,還要受這種侮辱,可以想象他的心情。他晚年定居的地方叫“白鴿峰”,給自己寫春聯:老驥思千里
鷦鷯足一枝
幽鬱沉婉氣象躍然紙上。
翁同龢,狀元帝師,入閣軍機,晚景淒涼。其為人與學問,可以稱得上是謙謙君子,但也為學問所累,殊乏決斷之才,總是給人首鼠兩端的印象,所以被各種政治勢力都排擠。此人就算放在平常的歷史年代,也未必能真正有什麼大的建樹,何況是晚清那種大廈將頹的危機一、洋務運動時期,翁同龢挾私怨時時遏制李鴻章。甲午前掣肘李鴻章撥款,使北洋水師無錢補充裝備;最終甲午戰爭潰敗。
二、甲午戰爭
甲午戰爭攛掇光緒,盲目開戰。甲午戰爭之敗,翁同龢罪責難逃。甲午後不僅不悔改,卻借甲午戰事推翻李鴻章。
甲午之戰由翁同龢一人主之。同蘇舊傅德宗,德宗親政後,以軍機大臣兼毓慶宮行走,嘗**對,不同值諸大臣不盡聞其謀。通州張謇、瑞安黃紹箕、萍鄉文廷式等皆名士,梯緣出其門下,日夜磨礪以須,思以功名自見。及東事發,鹹起言兵。是時鴻章為北洋大臣,海陸兵權盡在其手,自以海軍弱、器械單,不敢開邊釁,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