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契丹建國前,其經濟形態比較單一,主要是畜牧業生產,農耕種植尚微不足道。
“其富以馬,其強以兵”是這一時期契丹社會的真實寫照。
即使建國後,由於建立遼朝的主體民族是契丹族,所以此時的經濟形態仍是以畜牧業為主。
這個時期的畜牧業有幾個特點:
牧場規模繼續擴大,牲畜數量不斷增多。
耶律阿保機曾把侵略鄰國掠獲的牲畜“分牧水草便地,數歲所增不勝算”。
所謂“分牧”,就是把牲畜分配至不同的牧場放牧。
耶律阿保機根據不同型別、性質的放牧,把牧區主要分佈在燕雲邊塞以北,陰山以南、以西,以北及潢、土兩河(今西拉木倫河、老哈河)流域的廣大草原地區。
南境燕北“塞下(約為今河北北部、山西西北部的長城沿線兩側)”等處的牧馬基地。
這些牧區的任務是牧放南征軍用馬匹為主。
大漠南北的官營“群牧”牧場。
此時作為管理遼朝國家官營牧場的“群牧”機構尚屬萌芽階段。
遼朝政府設定了一些如“馬群世燭(侍中)”的官員,代表皇帝去管理“官馬”事務。
契丹皇帝四時“捺缽”地牧場。
捺缽是指契丹皇帝率領王公大臣們從一個牧區到另一個牧區的過程。
這個過程隨著季節進行輪換,從一個捺缽地向另一個捺缽地的遷移。
同時伴隨著其他活動,比如漁獵、比武、競射等等。
這些活動都需要大量的馬匹及牛、駝、羊等畜牧產品以支援。
所以,以契丹皇帝為核心的貴族捺缽群體就是一個龐大的皇室遊牧集團,他們也需要固定的牧場來從事這樣的活動。
潢、土兩河流域的“斡魯朵”“諸抹”群牧牧場。
“斡魯朵”為契丹語,意為“宮衛”。
《遼史》卷31《營衛志上》載:“天子踐位置宮衛,分州縣,析部族,設官府,籍戶口,備兵馬。
崩則扈從后妃宮帳,以奉陵寢。
有調發,則丁壯從戎事,老弱居守。”
遼朝每一位契丹皇帝都有自己的“斡魯朵”。
先皇帝“駕崩”,新即位皇帝不僅要新組建自己的“斡魯朵”,還要繼承所有已逝皇帝的“斡魯朵”。
所以,依此類推,越是往後的皇帝,所擁有的“斡魯朵”也就越多。
每位契丹皇帝“斡魯朵”機構中的一些官員和部分宮戶,一年四季要跟隨在位皇帝赴走“行在”(捺缽);
而各“斡魯朵”機關及其所屬州縣機關、部族機關則有其固定的辦公地點。
州縣內務農的宮戶及部族內從牧的宮戶也都有相對穩定的農耕區域和放牧場所。
其中,每一“斡魯朵”所轄的各個“抹裡”,即是一個個小型牧業生產組織,有它們自己的一定範圍的一片牧場。
“斡魯朵”群牧牧場均分佈在皇都上京四周的契丹腹地。
契丹分為諸多部族,每一個部族亦有自己的駐牧地,部內的牧民在那裡從事著畜牧業生產。
同樣,被契丹征服的其他遊牧民族及周邊地區附屬於遼朝的被羈縻部族,也各有自己的駐牧地。
一是契丹本族八部及其牧場分佈。
阿保機出身於契丹的迭剌部,在其上位的過程中,就發生了多次為了爭奪統治權的內亂。
阿保機建國後,深知迭剌部的強大,就把迭剌部一分為二,即是五院部和六院部。
也是出於分化五院部和六院部的目的,這兩部的牧民也被拆分。
這兩部的大部分部民都在原居地附近的潢、土兩